原文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翻译
公孙丑问孟子:“君子不教自己的儿子,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怎么回答,他说:“这是由于情势上行不通。你要管教儿子,就必须行正道,自己必须是完美典范,视听言动都有准绳,出入起居毫无惰慢,这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啊!父亲管教儿子,儿子却达不到父亲的要求,父亲就会发怒。教子本来是出于爱,可一发怒,反而会伤害儿子。儿子心想:‘你要我这、要我那的,可你自己都做到了吗?’儿子这一反诘,又伤害了父亲,父亲有愤怒之色,儿子有怨恨之心,这就成了父子相互伤害了。父子之间,以恩意融洽为主,弄到相互伤害,家庭失了和气,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孟子的“君子不教子论”,可以写进现代心理学的原生家庭理论。
我们有很多家庭,就是相互伤害的地方。如果说伤害别人,我们还有所忌惮,那伤害自己家人,真是肆无忌惮了。有多少人,一生受的最大最深的伤害,都来自于父母;有多少人,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父母的期待;有多少父母,严加管教子女的,全是自己没做到的;有多少父母,强加于子女的期待,全是自己没实现的梦想。
张居正说,做父亲的,要量儿子之才质而养育他;做儿子的,要看父亲的志意来善谕他。不可强其所难,相互责备,要对方满足自己的期望。
父亲不能要求儿子完美,儿子也不能要求父亲无瑕。
那应该怎么教呢?孟子说,易子而教,你给我儿子当老师,我给你儿子当老师。
但是不是说,你就不能管教自己的儿子,一定要给别人管教呢?当然不是。这里只是从这个角度,让你思考子女教育、家庭和睦、家道兴旺的道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前提。你自己没做到的,别要求别人,也别要求自己的子女,尤其不要指责子女没做到。修养自己,才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