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1 华杉
孟子的“君子不教子论”,可以写进现代心理学的原生家庭理论。多少家庭,不就是家人相互伤害的地方吗?伤害别人,我们还有所忌惮,伤害自己家人,是肆无忌惮。多少人,一生受的最大最深的伤害,都来自于父母;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是要摆脱父母的期待;多少父母,严加管教教育子女的,全是自己没做到的;多少父母,强加于子女的期待,全是自己没实现的梦想。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夫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详莫大焉。”】
公孙丑问孟子:“君子不教自己的儿子,这是为什么呢?”
这问题有点突然,《三字经》上都会背:“子不教,父之过。”怎么又有君子不教子的说法呢?所以后世有学者说,这里的“子”,前面省略了“不肖”两个字,是特指“不肖之子”,对不肖之子,因为要严厉管教,怕伤感情,所以不亲自管教,送出去给别人管教。
不过,孟子似乎没道理把“不肖”两个字省略掉,如果他的意思是不肖子,他怎么会认为“不肖”两个字可以省略呢?
我们看看孟子怎么回答:“这是由于情势上行不通。你要管教儿子,就必须以正道,自己也必须是完美典范,视听言动都有准绳,出入起居毫无惰慢,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啊!父亲管教儿子,儿子却达不到父亲的要求,父亲就会发怒。教子本来是对他的爱,一发怒,却反而会伤害儿子。那儿子心想:‘你要我这,要我那,你自己做到了吗?’儿子这一反诘,又伤害了父亲,父亲有愤怒之色,儿子有怨恨之心,这就成了父子相互伤害了。父子之间,以恩意融洽为主,弄到相互伤害,家庭失了和气,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孟子的“君子不教子论”,可以写进现代心理学的原生家庭理论。
多少家庭,不就是相互伤害的地方吗?伤害别人,我们还有所忌惮,伤害自己家人,是肆无忌惮。多少人,一生受的最大最深的伤害,都来自于父母;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是要摆脱父母的期待;多少父母,严加管教教育子女的,全是自己没做到的;多少父母,强加于子女的期待,全是自己没实现的梦想。
张居正说,做父亲的,要量儿子之才质而养育他;做儿子的,要看父亲的志意来善谕他,不可强其所难,相互责备,要对方满足自己的期望。
父亲不能要求儿子完美,儿子也不能要求父亲无暇。
那应该怎么教呢?孟子说,易子而教,你给我儿子当教父,我给你儿子当教父。
“亲自管教,怕伤感情,不管教,又不行。所以古人从中斟酌,务求两全。我有儿子,一定让他师事他人,别人的儿子呢,让他师事于我。这样儿子不至于有失教养,又委屈调护不至于伤父子之恩,父子之间不必相互求全责备。父慈子孝,则家道兴隆。如果父子之间相互责备,家族之不详,莫大于此!”
读到这里,很多家长都有切身体会了,对子女付出了很多,却失去了他们的爱。想想自己,是不是对子女要求太高,是不是把自己没做到,没实现的,强加于子女呢?如果自己没做到,是不是也没能令子女心服,也没有达到你的目标呢?
东汉皇家编辑的《白虎通德》,还有“君子远子近孙”的说法,跟孙子可以一起嬉玩,和儿子保持一点距离,选老师去教他。“黑脸”都是老师去做,父亲全是慈爱的“红脸”。
把儿子给别人教,对于皇家来讲更加重要。因为儿子要从父亲手里继承帝位,如果父亲的亲自管教,伤了父子感情,父子之间起了冲突,皇室家庭的不详,更是国家的不详。去年的韩国电影《思悼》,是朝鲜历史上真实故事改编的,李氏朝鲜第21代君主英祖李昑一直希望将自己唯一的儿子思悼世子培养为一代明君,在思悼世子小时候父子关系也曾和谐有爱,然而对于儿子过度的期待感令英祖对思悼世子的表现日益失望。在英祖望子成龙的重压之下,父子感情生隙,思悼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父子关系完全破裂。英祖将儿子贬为庶民,并下令将世子关进米柜里8天活活饿死。
张居正对易子而教的道理解释得非常透彻,但是他在做小皇帝的老师的时候,过于严厉,而他自己的私德做派,却远远不是道德模范,无懈可击。张居正去世后,童年阴影令神宗皇帝对他疯狂报复,下旨抄他的家,而和张居正有仇的地方官将张家府邸贴上封条,严禁任何人进出,等朝廷抄家官员抵达时,张家由于没法运进米粮,已饿死十余口人。
普通人家的父子恩怨,无非是些家庭矛盾,皇家贵族的父子恩怨,却可能家破人亡,这是孟子“易子而教”的道理。
可见孟子的易子而教,没有那子是特指不肖之子的意思,是你不要做一个不肖之父。
是不是一定不能管教自己的儿子,要给别人管教呢?当然不是。这是从这个角度,让你思考子女教育,家庭和睦,家道兴旺的道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前提,你自己没做到的,别要求别人,也不要要求自己儿子,尤其不要指责儿子没做到。修养自己,才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