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正在给女孩子梳头发,小朋友都在安静得吃点心时,只见嬷嬷手里捧着一捧“棉絮”,从午睡室走出来,一边说道:“琳琳,你是不是从棉被里把棉絮给扯出来了?”看见这一情景,我赶紧劝住了要问琳琳的嬷嬷,因为同样的场景几天前也发生在另一个小男孩的身上,这样的问,对孩子不会有太大的帮助,有可能成为了反面的教材,让孩子习得。
进入大班以来,幼儿的午睡入睡率呈明显递减趋势,这其中,一方面是孩子们长大了,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在午睡管理过程中的不足,经常中午开会,午睡交给嬷嬷一人管理。不爱入睡的孩子总是会想方设法做一些事情,这不,棉絮就落到了地上。
那么,对于这种情景,该如何从孩子的角度,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问题的严重性呢?点心吃完后,我利用环节之间的过渡时间,给孩子们讲了一个自编的《棉絮的故事》,讲完以后,问道:
1.故事里撕棉被里棉絮的孩子对吗?
2.她错在哪里?为什么?
3.你想对她说什么?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不对不对,她这样会把棉絮撕坏的,冬天盖没有棉絮的被子会冻感冒的。对的,棉絮撕掉了被子里有一块就会很薄,会冻坏肚子,冷气就从肚脐眼进入我们的身体,就会生病的。显然,孩子们帮助了这位孩子认识到棉絮的重要性。但是,午睡睡不着这个问题怎么办呢?有的孩子说:妈妈告诉我,睡不着的时候眼睛一直盯着一个地方看,眼睛累了,就会睡着了!睡不着的时候把眼睛闭上就能睡着了。睡不着的时候,心理数着小羊就能睡着了……“这些都是午睡的好办法,我们都可以去试试!可不能再去撕棉絮了哦!”我小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