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又到了学习周,周二“构建理想课堂”、周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经历了一个上一个周的蹉跎苦熬、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作业的时间,这个周的开课前的作业成绩放榜,仿佛回到学生时期对老师手里试卷的忐忑,每个人都期待有一个好的成绩,但又觉得作业不够用心,配不上老师给的好成绩。
是他限,还是自限?
第二次“构建理想课堂”的作业,刘恩樵老师很用心的把学员作业整理成书,打开电子书的瞬间,突然莫大的愧疚之情涌上心头,“写给十年后自己的信”,得过且过惯了,毕业十几年都这么浑浑噩噩的的过来了,突然让我设想十年后的自己的样子,还真没有胆量和能力去展望未来。壮着胆子凭着贫穷的想象力去设想了十年后自己的“成就”。时光仿佛回到我还上学的时候我小侄子写得“二十年后的我”:二十年后,我已娶妻生子,种着几亩地,经营者家里的石膏厂,(所谓的石膏厂只不过是两个8平方左右的池子罢了,供给四邻八乡修缮房屋用的,算是补贴家用的副业挣,不了几个钱。)小侄子所设想的样子完全是我大哥当时生活的样子。
现在轮到我来展望未来,回顾我的作业比较优秀作业,真的是空洞无物,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一步步的具体计划,说实话自己都不满意。当看到刘老师编制的精美的书里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赫然在列的时候,感激和愧疚之情交织着。刘老师对待学生的作业是那么的用心,而我对自己的作业却有点儿戏。怕是自己辜负了导师的那片倾囊相授的真心了。
我们经常说,父母的视界孩子的世界。可是又有多少农民的儿子,靠着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优秀的人啊。所以野百合不会因为生长在悬崖上就不开花,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都要努力开放展现自己的灿烂人生。作为我自己也是一样,搭载新网师这艘巨轮去看世界,最重要的是要敞开自己的心门去接纳内化那丰富的知识。
人生不设限,努力无边界。
做先富者,还是淘汰者?
今天《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作业放榜的日子,满怀期待的打开,无限的懊恼,68分!一次比一次低,天啊!这么个分数我估计挂科的可能性很大,会不会被清理出组织,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仔细查阅了老师的评语:“理论依据梳理的不够清晰,思维课案例分析较透彻。”唉,还是折在对理论的理解和解读上。再看优秀作业,确实我对作业要求解读不到位,单纯得认为写个体现“交集点”的教案,并根据理论进行分析就可以了。但是缺少了对书中理论进行梳理的过程。并且结合案例和理论的联系性不强,分析不透彻。所以自己也是觉得很不妥。但是却不知如何去修改。
因为对我来说《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这样教育经典读起来真的太难了,如果不是有解读,理解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更不要说联系实际了。
今天读的到《未来教师》中郝晓东老师说:学习能不能有真正的收获?不取决于我或者哪个高人来讲?而取决于自己的投入,把学习的下落完全建立在他人讲授的基础上,是错误的,听专家讲授与自我学习的投入有直接联系。
这时候,我才明白。除非有自我的学习的基础,否则依赖他人单纯听讲,很难有真实的收获。与其期待每周三老师的讲解,不如静下心来用心啃读读本,认真咀嚼每句话的含义,记到脑子里,践行在日常教学的行动上,才能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先富起来的人成为时代弄潮儿的高手,而那些随波追流的人,只会被淘汰,最终很难咸鱼翻身。
所以,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与其坐以待毙等待“生命中的贵人”,不如自己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