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该休息,可是又被学校派去进行九年级教材培训!没有办法推辞,那索性就去吧,因为对于部编教材的使用的确存在很多的困惑,同时对部编教材的使用也抱有很多的期待!
早晨九点半就到了培训地点:市七小二楼的机房。也许是因为这些天高温的缘故,一进机房我就在寻找机房里是否有空调或是电扇,能给我们在这炎炎夏日前来培训的老师们带来一丝凉爽!可是很令人失望,既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所以我们就只能忍受这暑气的蒸腾,静下心来聆听老师对部编九年级教材的解读!
首先,给我们进行培训的老师是:北京教科院教研中心王彤彦老师,她主要讲解的是《九年级教材介绍及使用建议》。这位老师先给我们引用了一位部编教材专家的一段话:“课程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进行分解训练。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师生互动。”接下来,王老师就巧妙的围绕这段话来对九年级教材进行介绍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使用建议。王老师主要从四个大的方面对九年级教材进行准确的解读:(一)整体设计的简单回顾;(二)针对九年级适度调整;(三)九年级教材设计思路;(四)九年级教材的使用建议。下面我将从这四个方面谈点自己的收获!
(一)在整体设计的简单回顾中,王老师讲到了:立德树人、读书为要,素养为本。特别重点讲到了“读书为要”,突出教读与自读,突出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1+X拓展阅读,重视整本书阅读。先从阅读量的增大讲起:24篇课文、8首课外古诗词、6本整本书阅读,还包括“1+X”拓展阅读(这里的1是指课本,X指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然后讲到了阅读的方法,以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为例,告诉我们教师一定要关注每个单元导语第2自然段,它明确告诉了我们本单元的教学任务。第一单元要重视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为了让我们对朗读有所体悟,王老师随之例举了《济南的冬天》中的一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通过四种不同的重读,(先是重读“最妙的”表示喜爱的程度;接着重读“是”表示一种感受;再重读“小雪”表示发自内心的一种细腻丰富的变化;最后重读“呀”则表示一种感叹)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而这么细致的对重音的朗读把握,我们在平时上课中是很少讲到的,我们并没有把朗读方法指导作为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抓手,而是仅仅关注了课文内容的讲解,而恰恰忽略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其实通过对学生细致的朗读指导,学生会自己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不必我们过多的对文章内容大动干戈啊!而《济南的冬天》这一课的课后第四大题就是: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课文第3自然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朗读这一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应该是为了突出朗读对于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或是思想的重要性!这回到了语文教学之根本“读”,“以读定教”。还讲到不同文体的文章读书方法是不同的:八年级侧重于散文与说明文和新闻的阅读;九年级侧重于如何读诗,读议论性文章,读小说和戏剧。
在谈到“素养为本”时,王老师说到:应通过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提升言语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我们的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最终我们要通过有效的使用教材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整体设计的简单回顾中,王老师还讲到了教材的“七大板块,六个单元”,重点讲到的是:阅读与写作。她首先明确区分了“教读”与“自读”,“教读”就是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如《春》教给学生如何用朗读来读懂课文,《故乡》要教给学生读小说的方法;“自读”,就是学生通过老师在教读课中教授的读书方法来自己阅读课文。遵循先教读书方法,到学生半自主阅读,最后到学生自主阅读。对于写作的讲解告诉我们:写作要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素材为重点,以学生写作为归宿,可以进行“小活动——技巧点拔——案例分析——写作实践”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要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的结合起来!
(二)针对九年级适度调整。这个适度调整主要体现在:减少、提升、总结。“减少”是指:减少了三个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外拓展篇目、口语交际。“提升”是指:文本更为集中(诗歌、小说、议论文、剧本)、内容提升深度与广度,难度增强、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总结”是指:综合性学习,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写作布点,适度勾连考试要求。
(三)九年级教材的设计思路。依然遵循“双线组元”式结构。“双线组元”即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编写形式。“人文主题”即按照内容类型进行单元组合课文,如四季美景、挚爱亲情、修身正己、人生之舟等,形成一条贯串教材的显在线索。“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语文要素”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王老师随后从“阅读.写作、活动.探究、名著导读、口语交际、综和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补白”,这七板块进行解读。在这七大板块中,王老师重点讲到的依然是:阅读与写作。九年级阅读重在:1、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议论性文章的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九年级写作主要是: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润色,有创意的表达。王老师在此特别提到了过程性写作的重要性。过程性写作就是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写的文章。学生通过对每次作文的自我修改,就会情不自禁的去追寻他心中的写作高度,而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学会指导学生修改(这主要是一些写作的技巧运用,而这些个写作技巧正是我们平时在阅读课中从文本中积累而得的),重点在于每次指导后的作文质的提升,而非是作文量的累积!除了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之外,我们还要涉及多种文体的指导,王老师特别讲到了议论文的写作规则:观点要正确,论据要充分,论证要合理。而对于议论文这一规则的讲解,其实也可以用在学生平时的答题过程中(答题是指试卷答题和平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提到了写作训练平时也要结合课后的练习进行小作文训练!
在对于“活动.探究”这个内容,主要是九上的诗歌单元和九下的戏剧单元,重点是讲了九上诗歌单元涉及的三个活动:自主欣赏,自由诵读,尝试创作。王老师特别提到:解读诗歌不是告诉学生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而是要告诉学生在阅读诗时他有怎样的独特感受,可以用朗读、用文字批注的方法或是借住其他支架材料,经过自主阅读后的细细揣摩,最终用言语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自己对诗歌的鉴赏。这就应对了前面王老师引用的那段话中:“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系统完备,求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四)九年级教材使用建议。王老师首先引用了洛克的一句经典语录:“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随即提出了她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同文体,各有侧重。(同文体单元各有侧重,适时勾连,总结梳理。)特别举了一个案例:精彩“比”出来——赏析故乡中闰土语言的对比。这个案例从四方面进行了对比:说话内容的对比,语句长短的对比,语气语调的对比,称呼上的对比。最后来个研读共品:闰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其实是在向学生传授如何用“对比”来感悟作品的主题。学生自然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但知晓了作者怎样来写人物,还知晓了作者为何要这样写的深层原因。而我们学过的很多小说如《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孔乙己》,这些小说都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理解主题,我们老师只需突破这重要一点即可,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
王老师建议之二:设计完整的单元教学流程。(包括这一单元学习分为几个阶段,几个课时完成,分别都有哪些任务要完成)
建议之三:整本书阅读。讲到了三点:一是教师要从授课者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作品,也就是从教学角度发现其教学的价值;二是给学生设计一个完整的阅读流程;三是要关注学生兴趣的萌发,关注学生的言语表达,读写结合。例举了现行可操作的整本书阅读很好的案例,有《红岩》、《朝花夕拾》《西游记》《水浒传》这几部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于整本书阅读自己并不是很容易掌握,功底实在是太浅太浅,更别说是引导学生去进行整本书阅读了!因此,这个建议三让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得致命弱点:“读书”的欠缺。“读书”真的很重要,而这里的“读书”并不是仅指知晓那些经典作品的内容,而是我们如何去根据每部作品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来引导学生去读懂作品,爱上阅读!我想:这是我们在进行开展整本书阅读最大的障碍,也是我们最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王老师最后做了总结,用了一些个词语:视野(开阔学生的视野)、经验(积累读书的经验)、方法(掌握读书的方法)、能力(提升阅读的能力)、习惯(养成读书的习惯)、思考(学会去思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觉得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意义同样适用于我们老师自己!
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是啊,王老师对于九年级部编教材的解读无论是从宏观来看还是从细处来说,都讲的很到位很精彩,听了之后,似乎寻到了一些教材使用的方法,但似乎又没有做到真正的心中有数,只能边学边用边思了!我想:语文教材的改革,不但是对学生的改革,更是对语文老师们的改革。愿我们都能在这场改革中寻到语文教学的实质,让语文绽放出应有的光芒!(写于2018年7月23日凌晨5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