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的皇后是薄皇后。薄皇后无子、无宠,后被废。景帝有14个儿子,均系嫔妃所生。景帝不同时间宠幸的嫔妃不同,所以先宠幸的嫔妃生儿子早,就是兄。后宠幸的嫔妃生子晚,就是弟。
景帝宠幸的嫔妃中有六位给他生了儿子。
据《汉书·景十三王传》等有关记载,在景帝生了儿子的六位嫔妃中,生子的先后序次如下:栗姬生子三人,即临江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阔;程姬生三人,即鲁恭王刘余、江都易王刘非、胶西王刘端;贾夫人生二人,即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唐姬生一人,即长沙定王刘发。以上共9人。
其下,武帝生母王美人生一子,即汉武帝刘彻,所以汉武帝在其兄弟中序次为第十,即排行第十。武帝生母王美人之妹王夫人生四人,即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从上述序列中,武帝排行第十是无问题的。《汉书·武帝纪》注引《索隐》曰:“景十三王传广川王以上皆武帝兄。”广川惠王刘越以上九人排在武帝之前,皆武帝兄。武帝排在第十是很明显的。正因如此,所以明代人李贽说“孝武皇帝,景帝第十子也”。
《汉书·诸侯王表》中在景帝诸子中,武帝排第九,但武帝长兄废太子刘荣排在了武帝之后。如果把刘荣提前,则武帝仍然排第十。上述事实说明,景帝14个儿子均系嫔妃所生,武帝又排行第十。如按那时的惯例,皇后无子,在其他嫔妃生子中应择长而立,根本轮不到刘彘。
如果择贤而立,在刘彻的兄长中如河间献王刘德也颇具德才。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在征求遗书时,他采取种种措施,充分照顾了献书者的利益,鼓励了他们献书的积极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武帝即位后,献王曾来朝,武帝下诏书“策问三十余事”,对答均能“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献王去世后,汉朝中央有关大臣认为他“身端行治,明知深察”。然而,武帝这位有德有才的兄长并未立为太子。
立太子、继皇位有时是由各种因素和因缘机遇的巧合而凑成的。所以,武帝的九个兄长,四个弟弟都未能继承皇位,恰恰排行第十的刘彻就继承了皇位。刘彻确实是个幸运儿。
汉武帝生母的家世
刘彻的生母史籍中一般称王夫人,有时也称王美人。按照汉代的制度,夫人是对皇帝妾的统称,美人则是夫人中一个特定的等级。王美人之父叫王仲,扶风郡槐里或曰废丘(今陕西兴平县东南)人。母名臧儿,系汉初燕王臧荼的孙女。王仲、臧儿夫妇生育了一男两女,男名信(武帝舅父),两女中长女名娡(武帝刘彻的生母),次女名叫儿姁。刘彻立为太子后,景帝封其舅王信为盖侯。
王仲去世后,武帝的外祖母臧儿带着她的两个女儿又改嫁长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田氏,生两男,即田蚡、田胜。长女王娡原嫁金王孙,生一女名俗。臧儿问卜,卜者告诉她,她的两个女儿都要富贵。金王孙是个平民怎么能富贵呢?
因此,臧儿就要把王娡从金王孙那里夺回来,金氏怒,不给。于是臧儿就把王娡送进了太子宫。太子就是后来的景帝刘启。王娡入宫后得到太子的宠幸,生三女一男。三女:长女曰平阳公主;次女为南宫公主;三女为隆虑公主,后为避东汉殇帝讳改称林虑。所生一男名彘,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
臧儿的长女王娡入了太子宫,后来次女儿王姁也入了太子宫,也受到了刘启的爱幸,生四子,即前述广川惠王刘越、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总之,从刘彘生母王娡娘家的家庭背景来考察,刘彘的外祖父王仲系一般平民,对他能否立为太子起不了什么作用。刘彘外祖母臧儿及其后嫁的田氏家也属平民,在刘彘能否立为太子的问题上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汉初的后妃制度因袭“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適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武帝时制定健仔、烃娥、俗华、充依,各有爵位。元帝时又加昭仪之号。这就形成了除皇后之外的,从昭仪以下至无涓等秩百石的十四等制度。
武帝生母王娡封号美人,为十四等中的第五等。“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禄粟月百二十斛,一岁凡得1440石。少上造为二十等爵制中的第15等爵。总的看来,美人的地位较高,能受到皇帝的宠幸,常与皇帝接触,能对皇帝施加影响。
刘彘的生母王美人正是一位工于心计,在刘彘立为太子问题上起过重大作用的女人。而景帝的姐姐,刘彘的姑姑名嫖的长公主在这个问题上是另一位起了重大作用的女人。此外,这也是已立为太子的刘荣的生母栗姬的失误造成的。刘彘所以能立为太子,表面上看就是三位女人互相钩心斗角的产物。
汉武帝继位背后的三个女人的权力斗争
中国封建社会在皇位继承问题上,通行的办法是嫡长子(皇后所生长子)继承制,皇后无子则在其他嫔妃生的儿子中择长而立。
这种办法是为保证一家一姓专制皇权世袭统治的有序性。然而,实行起来却困难重重。其原因,一是由于皇帝周围的特权者常常为个人的私利破坏长子继承制,立幼不立长;二是立长不等于立贤,所以在立长与立贤的问题上常常发生矛盾与斗争。因此,在私利的驱动下,经常在这个问题上发生斗争,几乎历代不断。
如:秦始皇病危之时欲让长子扶苏继承皇位,而赵高因惧怕扶苏即位于己不利,遂勾结少子胡亥等人矫诏赐公子扶苏、大将蒙恬死,而由少子胡亥继承皇位。汉初,高帝刘邦认为太子刘盈(后来的惠帝)“仁弱”,不类似自己,又认为戚姬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类我”,所以要立刘如意为太子。
此事赖大臣和叔孙通的争谏及张良用计请出商山四皓之策,才保住了太子刘盈的地位。然而太子即位七年而亡,吕后又两次挑选非惠帝子的后宫小孩为少帝,而由她自己专权。吕后死后,又爆发了刘、吕两姓争夺皇权的大斗争。
总之,从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帝驾崩到高后八年(前180年)汉文帝立,秦汉两朝争夺皇位的内争持续不断。景帝即位后,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斗争又起。
关于景帝时废立太子的原因及其斗争,从下述几点中可以看出:
1、武帝生母与姑母的作用。
在景帝废栗太子、立刘彻为太子的过程中,武帝生母与其姑母长公主刘嫖起了很大的作用。
汉武帝的生母王娡入太子宫以后,太子幸爱之,生三女一男,“男方在身时,王美梦日入其怀,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贵征也。’未生而孝文帝崩,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
这个情节无疑是重要的。王夫人说她“梦日入怀”,实际上等于说她怀的是龙种,是真命天子,太子景帝回答说“此贵征也”。此事对后来刘彻被立为太子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
景帝薄皇后无子,栗姬所生刘荣为长子,按惯例应立刘荣为太子。景帝前四年(前153年)立刘荣为太子,因其是栗姬所生,所以也称之为栗太子。这年又封王美人子、四岁的刘彘当胶东王。
长公主刘嫖与景帝同为文帝窦皇后生的同父母姐弟,称长公主。长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太子刘荣为妃,遭栗姬拒绝。长公主碰壁后,又想把女儿许配王美人之子刘彘,王美人慨然允诺。从此,长公主就在景帝面前进“谗言”,诬陷、中伤栗姬,同时又赞美王美人的孩子刘彘。景帝自己也认为刘彘“贤”,与其母怀孕时“梦日入怀”的“贵征”相符合。这时,薄皇后已废,于是景帝就在立谁为皇后、是否要废立太子问题上,处于矛盾、犹豫状态。
这时王美人知景帝对栗姬不满,就暗使人唆使大臣奏请立栗姬为皇后,负责掌宾客礼仪的大行(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大鸿胪)奏请说:“‘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景帝听后大怒说:“是而所宜言邪!”于是诛杀大行,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栗姬更加怨怒,又见不到景帝的面,遂忧愤而死。最后,景帝立王美人为皇后,刘彘为太子。
2、栗姬的失误。
在景帝废、立太子的过程中,栗姬和栗太子刘荣成了牺牲者。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只是没有发挥出来。《史记·外戚世家》载薄皇后无子、无宠,栗太子刘荣是长子。而且,已被景帝立为太子。这是很大的优势。在优势条件下而遭失败,一半原因是栗姬心胸狭窄(如爱吃醋、不习惯宫廷生活)所导致的失误造成的。
这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是长公主曾提出把她的女儿许配太子刘荣,但却为栗姬所拒绝,其结果是把长公主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拒绝的原因是宫中“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得贵幸,栗姬日怨怒”长公主。这是栗姬因心胸狭窄所导致的一个重大失误。
二是景帝曾提出把他与诸姬所生儿子托付于栗姬,说:“百岁后,善视之。”这是景帝打算立栗姬为皇后的一个表示,然而栗姬不仅不答应,反而出言不逊,骂景帝“老狗”。由于汉初吕后专权时曾因妒忌毒死赵王刘如意和用极残忍的办法害死戚姬,甚而连她的儿子汉惠帝都说这不是人干的事情,所以后来的皇帝总是想方设法防止类似事情的发生。
景帝向栗姬托付后事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没想到栗姬却如此对待。试想,当着皇帝的面栗姬都不作任何承诺,皇帝死后她会如何呢?这是促使景帝下决心不立栗姬为皇后、而废栗太子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栗姬、栗太子刘荣的失败有一半原因是栗姬自己的失误造成的。
3、刘彻自身的条件。
《史记·外戚世家》与《汉书·外戚传》对刘彘被立为太子,继皇位的记载大同小异、基本一致,其共同点都是强调成人在这次废立活动中的作用,而忽略了刘彘幼年聪明过人在其中的作用。
而《汉武故事》等有关材料却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汉武故事》载:“汉景皇帝王皇后内太子宫,得幸,有娠,梦日入其怀,帝又梦高祖谓己日:‘王夫人生子,可名为彘。’及生男,因名焉,是为武帝。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诞生于猗兰殿,年四岁,立为胶东王。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日:‘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日:‘欲得妇。’长公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日:‘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长公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长公主刘嫖嫁给堂邑侯陈午,生女陈阿娇。上述故事发生在刘彘六岁左右。金屋藏娇的故事从此流传后世。刘彘也由此深得姑母长公主的喜爱,在长公主的“苦要”下,景帝同意了刘彘与阿娇的婚姻,后又导致了刘彘立为太子,继承皇位。这个故事乍看起来有点近乎儿戏,然而在儿戏中刘彘的聪明机灵,善于应对却得到了显示。
《太平广记·汉武帝》载:刘彘三岁时,景帝拖于膝上河:“乐为天子否?”刘彘回答说:“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这样小的孩子竟然说出如此深明事理的话来,景帝大为惊奇。有一天,景帝又抱着刘彘,问他学习何书,刘彘立即背诵伏羲以来,“群圣所录”的各种书籍“数万言”,“无一字遗落”。这一表述难免有所夸大,不过倒颇像近现代人们推崇的公认的神童所具有的惊人的记忆力。刘彘七岁时,因其“圣彻过人”,景帝令改名为彻。
上述记载有的明显有夸大之处,但透过这些传说,可以看出刘彘从小聪明过人应是事实。怀孕时的“梦日入怀”,六岁时“金屋藏娇”的故事、三四岁时能背书数万言的惊人记忆力、七岁时因过人的理解力,领悟力被景帝改名“彻”。这些应当说是景帝立刘彻为太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刘彻被立为太子也与其自身条件有关。
景帝前七年(前150年)春正月,废栗太子刘荣为临江王。这年夏四月又立王美人为皇后,同月又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至此,废立太子的活动方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