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民族文化血脉,唤醒民族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是十分紧迫的时代课题,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
在我国少数民族的迁徙和交融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文字也进行了融合,水族的水族文字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形成,自成体系的。水书是我国56个民族之———水族的古文字、水族书籍的通称。水书还有其他的荣誉称号:比如水家人的“易经”、“百科全书”,是解读水族悠远、沧桑、苦涩历史的重要典籍。同时,水书还被誉为“华夏古文化宝库中一块珍贵的活化石”,是象形文字未开发的最后领地。水书文字主要有象形、会意、指事和假借四种。水书的传承主要按照家族血亲和姻亲的两大主要关系进行传承,父传子、子传孙,也就是同一祖父的一家人会进行顺序传承。传统文字的民族约为三分之一,现在才有40万余人的水族就占其一,这很值得研究。
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矛盾。表现在地区的落后经济水平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及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和保护的程度和方向上存在的问题,还有科学协调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矛盾的问题。
水书之所以还没有吸引到资本的广泛关注,与非遗的相对小众有一定关系,但非遗在诞生之初几乎都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变化的其实是时代,这就需要创新性转化。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其本质是要思考传统艺术如何能够既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同时又能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作为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字,水书经过代代的相传,已经成为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价值不可估量。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水书文化也面临着消亡,对水族文化和水书的学术价值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发掘华夏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还能够把这块全人类的文明瑰宝进行传承和发扬。
作为文艺工作者,以“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为宗旨,充分开发水书文化的非遗传承形式,让水书文化能够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将水书化进校园活动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活动来开展,深挖其内涵,研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做好水书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将水书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是进一步丰富“双减”政策后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一步。这一举措不但提升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而且也更好促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传承和弘扬,守住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