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界限才会有力量

生活中对陌生人很容易拒绝,比如一辆出租车来到你身边问你打车吗,你很容易的就说,谢谢不用。在或者去了超市促销人员让你尝点心,你也容易拒绝谢谢不需要。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明知道对方这个要求很过分确不敢不拒绝。

我们也有时候会有这种感觉下次我再给某某吵架的时候,我一定要怎么怎么说,可到时候就说不出来这都是内心没力量。

那内心力量到底是什么,它不能像举重员一样可以衡量举了多少斤是肉眼能看到的。

就是一个自我的主体性加上自我的价值感

主体性:

例如:家长说孩子你不能骂我你不能骂我,孩子说:我骂你怎么了?我就是骂你,你就是欠骂,家长说:你就是不理解我,你还打我。孩子说:我凭什么不能骂你?这就叫做你不能这样,你怎么这样伤害我呢,你要气死我了。所有的这些说法。这种方式就叫做什么没有主体性,就是说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当一个人有主体的时候,是我不接受你这样对待我,我不允许你这样对待我,如果是这种沟通方式的话,我拒绝跟你沟通。这就是自我的主体性

价值感:好多人就老觉得。我要不替别人付出点啥,我要不给别人带点啥,我要不为别人奉献点啥,我这个人就不值钱,我只有说去讨好别人呀,去迎合别人呀,去为别人付出啊,我才是有价值的。

所以这两者如果没有的话,我们的力量感从哪儿来呢?

孩子不上学,家长的边界,你控制不了她上学,你可以操控手机用多长时间,断网,做你能做的而不是做你做不了的事(让她上学),家长说孩子会跳楼…,孩子在试探突破你的边界,因为你内心没有力量。

记得很多年前有个高中朋友卖减肥产品,我说我很瘦我不需要减肥,她说哪个女孩子不减肥呀,哪个女孩子不让自己更苗条呀。或者你老公也可以减肥减大肚子。朋友继续说:我就差你这一单了就完成级别了难道连这点忙都不帮吗(道德绑架)。我觉得如果我不买这个朋友就没得做了,怕破坏关系。按照一往买就买吧也就几百块钱,大不了不用,少这几百也穷不到哪里。但是我突破了一下自己,我说,那你下个月完不成我还需要买吗。然后我们之间有了非常长的沉默。互相也看不到信息,这个留白的时间让我很难受。过了一天我发信息说要不要发点家乡的特产你远在家乡给你寄点咱们河南的花生。后来她回复:还是咱们老家的花生好吃。关系也没怎么破坏。后来我带孩子去她城市玩也很热情招待我,所以不是我们想的那样,高中的同学就因为几百块钱关系就没了。后来她没有在给我推销东西了。她知道了我的边界

有的家长说好心疼孩子呀熬夜黑眼圈黑的厉害瘦的皮包骨。我说你断网呀,家长说孩子会生气呀。我说:你是觉得这个事是对孩子好还是真的对孩子好。你害怕你这个妈无情,害怕孩子觉得你不好。所以…

守好边界不是破坏关系而是在保护关系,在遇到边界就不会忐忑了而是坦然。

平等是人格的平等不是决策权和地位的平等例如:

孩子再说你不尊重我,你就说我在人格上百分之百尊重你但是在决策上重大事情的决策上我不能完全尊重你的意见

蒸包子理论:蒸包子会每个包子之间有空隙,等它变大都是独立的,如果放的没有空隙就会粘连,就会撕扯,皮开肉绽,乱作一团。所以人与人之间就像蒸包子要有边界

心力(心理要有力量)

自主性

没有主体就没有力量,你在不快点我就迟到了改成妈妈7.30出门再晚我会迟到所以想让妈妈送的话我们在7.10分之前把所有事情处理好。这就是强调了主体性。

我们被孩子弄的迟到你会说孩子气死我了,不是孩子气死我了,是你选择了让孩子气你

有个妈妈自我感动的不得了让我给她训了一顿,你都不知道我对这两个孩子有多好呀,他们在家我给他们泡脚水烧好盆端到他们跟前,去吃牛排血腥腥的我不喜欢吃我盯着他们吃我饿着肚子,他们吃好了,我随便吃碗面条回家了。我说你在表达什么?我在表达我很不容易,他们不懂事。谁让你那么去体谅他们的呢?因为你太体谅他们了。他们才不懂事。你不喜欢吃牛排,你可以告诉孩子。你们要快点吃。我去隔壁吃我喜欢吃的东西。你在感动谁呢?你在那看着孩子们慢慢悠悠的吃牛排,你心里又很气。往往是自我感动。没有自己的主体。总想为别人过度付出。感动对方。你就会特别的委屈活成了一个受害者。觉得他们都是破坏者没良心白眼狼。生出了无数的抱怨。想通过对别人的好来唤醒别人的良知。这其实都是给自己找别扭。这样你就会活的绵软无力。所以必须要有自己的主体。所以我们可以有一个方案找一个大家共同喜欢吃的东西。

没有力量的人,就是没有自我。盲目的为别人牺牲。不是你要干嘛是我要干嘛找回主体。有选择就会有力量,你可以选择不生气。

价值感

不敢给别人提要求,不敢拒绝别人。总想多做些才觉得自己有价值,总想过多的付出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一点点的认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