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点多了,孩子突然想要吃饼干,这么晚吃东西对脾胃不好,妈妈当然不肯给他。几番劝说:“现在吃容易长蛀牙,肚子痛,如果你能等到明天早上,就能吃到一块更大的饼干好不好?”孩子不依不饶,怎么都不肯等到明天,最后为了让孩子消停,妈妈只好妥协。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立即满足”还是“延迟满足”的挑战。孩子不愿意等,其实是缺乏延迟满足能力的表现,无法在“立即满足”和更好的未来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那我们该如何帮忙他们塑造这种能力呢?
首先,要先给孩子满足感,再去谈“延迟满足”。
因为所有的“延迟满足”都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有些孩子在婴儿期的需求没有得到及时响应,与父母之间缺乏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长大后就很难实现“延迟满足”。
所以,这一类的家长需要先把关注点放在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上,先给孩子足够多的满足感,去赢得孩子的信任。一般来说,3岁以后再去培养这种能力是合适的时机。
其次,让孩子相信等待是有价值的。
我家孩子特别爱吃饼干,我每次都会跟她说:“妈妈知道这个饼干很好吃,但是如果全部吃完了,明天想吃的时候就没有了,那多可惜啊!”孩子就会困惑地看着我说:“是啊,那该怎么办?”“那我们每次都留一点点,留给明天,好不好?”“。。。好”虽然有些犹豫,但孩子还是留了半块饼干放回抽屉,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她“你真棒”。
第二天下午,就在孩子想吃零食的时候,我拿出了这块饼干,告诉她:“你看,这就是你昨天留下的那块饼干,现在你想吃就能吃到了,你说你昨天是不是留对了?”“是啊是啊,我真棒!”孩子看见饼干,小头点得跟拨浪鼓似的,联想到昨天的表现,还不忘表扬自己,得意地吃了起来。
之后,孩子每次吃饼干的时候,都会主动跟我说:“妈妈,你看,我没有吃完,我留给明天了!” 我就会很应景地为她竖起大拇指。
所以,用一点小技巧就能让孩子学会等待,延迟满足并不难,父母要做的就是别忘了兑现承诺,而且要即刻强化“结果”和“等待”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孩子建立脑回路:因为我愿意等待,所以我能赢来更好的结果。
练习次数多了,当孩子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她会更愿意配合,更愿意调动过去的美好体验,用“等待”去交换“更好的未来”。
最后,父母要学会与孩子共情。
比如,孩子不能马上出去玩,闹情绪了,我们可以抱抱他,告诉他父母理解你的感受,父母愿意陪你一起等待,我们一起深呼吸等等。在共情的时候,不需要讲道理,不需要解释原因。共情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父母理解他,接纳他,愿意陪他一起难受,直到孩子的情绪慢慢恢复平静。
帮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孩子的耐心,更需要父母的耐心。当孩子长大后,用强悍的自控力去克服形形色色的诱惑,赢得自己的未来时,你会发现,你所有的付出都会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