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得小年这一天,娘就开始在灶间忙碌了。娘说灶神腊月23这天会降临到人间,看看哪户人家善良,哪户人家邪恶,哪户人家勤劳,哪户人家懒惰。灶神会把观看结果报告给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会给善者、勤者来年赐福;给恶者、懒者施以灾难。这就叫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娘会把几天前就发好的酵面搬出来,和上水,掺上面蒸过年吃的馍。那时候全村人那天都蒸,每家每户的烟囱都冒着缕缕蓝烟。馍馍好的标准是看馍馍有没有裂开口子,还要看口子的大小,裂开过大说明玉米面掺多了,不裂口说明面未发起来,馍的颜色过黄说明碱面放多了,馍馍软瘪瘪的吃起来粘牙说明碱小了,火候也不够。杨家川村是个大村,在那个物资匮乏,缺吃少喝的年代,真是难为了各家主妇。因为头锅馍馍一蒸出来,家里先给灶神挑几个颜值高的,盛在洋瓷碗里敬灶神,可一点都马虎不得。敬完灶神再挑个好的给眼巴巴等了半天的孩子吃,孩子们手捏着馍馍走东家串西家,于是婶子大娘们也暗暗在心里比较,谁家的馍馍好。男人们也不闲着,大铁锅蒸馍,很费水,于是肩挑水担去村水龙头挑水,手里捏个馍头边走边嚼,因此谁家馍好,谁家馍坏,谁家媳妇能干手巧,全村人都知晓,可别光看它就个馍馍,这里文章大着呢。
娘是个慢性子,慢工出细活。小年这天蒸馍,她要准备很久呢。要蒸实蛋蛋,还蒸肉包、菜包、豆包、糖包。养了一年的大肥猪,勤劳的庄户人家,家家都有,日子刚担上腊月,家家户户就杀了年猪准备过年了。制作肉包的馅,娘是很讲完的,要挑年猪身上最好的廋肉,在案板上剁成米粒大小的肉丁,自家种的黄豆,亲手制成豆腐,再切成丁,放在油锅里焙成金灿灿的豆腐丁,泡好精选的粉条,剁成小丁,再辅以姜沫、葱花、辣椒沫、花椒粉、十三香粉等佐料,慢火炒肉丁直到红色的肉丁香的嗞嗞流油,再把金色豆腐丁、白色粉条和入煸炒出香味来,炒成的馅的香味弥漫在厨房、在院子、在整个村庄上空悠悠地飘散,至今这香味还缭绕在鼻间呢。菜包馅是素的,干萝卜丝泡好切成沫,用葱花炒得香香的装盆待用。豆包馅是精选上等红小豆,先在水中浸泡,再大火在锅中煮沸,文火慢煮,把红小豆煮的糯糯的,铁罩虑捞出,沥干水分,再捏成鸡蛋大小的圆蛋蛋,往往捏满满一盆。红糖包馅制作就很简单。剥好的核桃仁,炒香,剁碎,和在红糖中,盛在洋瓷碗里待用。
于是就该揉面,放碱,面揉的次数多,光光的,匀匀的,蒸得馍头口感就劲道。灶堂里铁牙木柴的红火苗欢快的跳跃,扭着曼妙的舞姿,锅里的水开了上下翻滚,热浪灼人。母亲就在案板和灶堂间忙碌。第一锅馍刚蒸出锅,娘赶紧拾出几个供在灶火爷前,眼睛凝望壮火爷画像,很虔诚的样子,然后再拿几个掐点碎渣扔在灶头前的地板上,当时想不明白,现在我大约明白了,这灶房不但有高高在上的灶神,也有青面燎牙的小鬼,虽然隐在背地不显身,但也得打发一下,要么怎么说小鬼难缠呢?再拾几个盛碗里端到上房尽财神,接着再让我端几个给爷爷吃,忙碌一通后才轮到我吃馍吃包子,肉包香得流油,菜包清淡柔津津的,豆包软糯甜密密的,红糖包香甜可口,我捏着包子,边吃边满街乱蹿,婶子们,一把拿过去尝一口,然后竖大姆指道:“你娘就是能!”我吃了一个又一个,肚子鼓鼓的,像个小蜜蜂。而娘却忙得没时间吃。这包子馒头要蒸七八锅,盆里堆得跟山一样!凉凉后要装一蛇皮袋,一直吃二月二。
馍到下午才蒸完,娘却舍不得半大铁锅的蒸馍小,用它去浸泡被面、被里。等给全家人做完晚饭后,再洗个大半晚上的被床单被罩。
过小年了,娘要忙忙碌碌让家人吃好!把家里清洗得亮亮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