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分中层和中层管理者
1.只有处于战略高层和教育教学一线之间的中层才属于中层管理者。对上,他们对校长负责;对下,他们调度和指挥教育教学一线。
图3-1 学校中层与中层管理者图示
2.中层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中层之间关系如何,影响着一个组织的生态。能否合理定义每个中层岗位,摆正他们的位置,并梳理妥他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整个组织的战斗力。
3.从副校级干部到中层副职,统统都称为学校里的中层,其薪酬待遇可以职级区分,其汇报关系却应该按照有利于资源流向教育教学一线的逻辑设定。
4.只要没有汇报关系的,就不应该按级别决定指挥关系,副校级不一定能指挥副主任。这样的服务关系建立起来之后,可以避免行政权力的膨胀和尴尬。
二、管理跨度
1.管理者有6到8位直接下属是比较合理的设计。
图3-2 管理跨度对比
2.管理跨度过小,还容易产生另一个副产品——越级指挥和越级请示。
3.可以越级检查,但不可越级指挥;可以越级汇报,但不可越级请示。
4.正确的做法是,找到一些重点工作,尤其是需要协调资源的工作,不管负责这些工作的主管级别高低,也无须改变这些主管的职务级别,把他们和其他副校长一样划为校长的直接下属,校长可以直接调度他们的工作
5.超过10个成员的小组往往会分裂成派系,也就是更小的组。
三、中层的组合方式与组织战略
1.对中层部门如何排列组合,就取决于一个组织的战略选择。正如英特尔前任董事长安迪·格鲁夫(Andy S. Grove)所言,重视什么,关心什么,仅靠观念和态度是不靠谱的,最好在管理跨度上先有一个合理的设计。
图3-5 完全按照职位级别自然形成的学校中层管理跨度
2.这样的管理跨度必然分散校长的精力。每一位下属都认为自己分管的工作很重要,事实上每项工作也确实都不可或缺,于是,他们纷纷以各种理由去分割校长的时间。
图3-6 一所经过设计的学校中层的管理跨度
3.这样的管理跨度所形成的直接下属,大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主管,也就是年级主任。他们十分了解一线师生实际,对师生的诉求特别清楚,看问题也往往带有一线的视角。
四、从价值观到方法论
1.中层最应该做的是,在组织高层和一线之间搭建阶梯,在价值观转化为一线方法论的过程中发力,为一线提供原则、要素和模型,以避免在实施的层面把好经念歪。
1.原则:没有原则,其实就是指他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不够稳定,同样的事情在处理的时候常常充满变数。
1)要素,以实现工作过程的稳定。要素,在进行活动策划设计时,我们就有了定力,也不会跑偏,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确定了开学典礼的六大要素,即仪式感、参与感、教育主题突出、激动人心、出人意料和30分钟。同样,狂欢节也有七大要素,即学生决定教师、校长扮演的角色,一半以上师生角色面目全非以增加神秘感,教育主题聚焦,集体开场,项目多样,游戏化和作品变现。
2)通过一些模型来提高团队工作落实水平,甚至形成共同话语体系。
图3-7 OKR工作法示例
案例3-2 点圆工作法
将破解痛点后形成的规则、流程、方案等,纳入常态工作,以不断完善常规工作的“圆”。
图3-8 初一年级主任的点圆工作模型
图3-9 教导处学生活动主管点圆工作模型
图3-10 总务主任的点圆工作模型
五、协商,寻求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