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碰巧采访了一位工作经历跟我差不多的朋友——研究生毕业,第一份工作做的不顺心,然后接触到了职业规划,开启了自我探索和职场转型,目前工作三四年,对当下的状态还挺满意。
在访谈的过程中,她描述了这样两个细节。一是刚入职没多久,领导找她去办公室,她也没多想,空着手就去了,结果领导板着脸批评她:“你不知道谈工作的时候需要带着纸笔吗?”她描述这件事的时候笑着摇了摇头,跟我说:“当时不知道怎么想的,总觉得领导没比我大几岁,就跟我姐姐似的,完全没意识到工作就是工作,领导就是领导。”
第二个细节是她决定离职的导火索,“某个周一的早上,我走在去公司的路上,尽管微风吹拂脸庞,周围花香四溢,可我的心里却非常抑郁,想着为什么又到了周一,这周末我该去哪里散散心?”她说:“这个想法冒出来的时候我瞬间愣在了原地,工作的痛苦已经让我从周一就开始想着要逃避了,曾经那个积极向上的我哪去了?”就在那一刻,她明确了辞职的念头。
她讲到这两处时,我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沉默,因为那样的感受我真的太熟悉不过了。进入职场后想把同事变成好朋友,后来却在工作中备受打击,不管怎么努力都得不到上级的肯定,最后越来越抑郁,每天上班的心情比上坟还沉重,想一走了之却又离不开那份微薄的收入。
那种内心骄傲的焰火被一点一点掐灭的感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究竟是多么的绝望。
“是我不够努力吗?”工作第一年的时候,我常常这么想。
可是越这么想,工作越努力,我心里就越憋屈。眼看着每天吊儿郎当的人工作业绩就是比我强,我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忽然觉得那个在学校里能轻轻松松拿到奖学金的我已经死掉了。
同时,我也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我明明觉得领导说的话是错的,还非得要按照他说的去做。一旦出现了这样排斥的情绪,领导的声音就变得尖锐刺耳,即便他说的是对的,我也完全不想听了。
迷茫困顿中,我把所有的厌倦都归因于——不适合。但究竟是哪里不适合,当时的我也说不清楚。
我又工作了两三年,看到了比我晚毕业的小鲜肉们进入到职场中,而我变成了领导者的角色时,我才在他们身上找到了曾经的自己,慢慢意识到这种不适合意味着什么。
每个人的第一份工作,都承担了“育婴房”的功能。我们踏入职场后,需要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这种转换不仅仅是把“学生证”换成“工作证”那么简单,我们的心态也要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去承担;所储备的知识,也要从“潜能”磨练成真正有价值的技能。
这句话说来轻松,但由于职场中的容错率远没有学校那么高,学生时代犯了错顶多是被老师批评两句;而职场中可能就面临着被边缘化、被扣工资,甚至被开除,所以我们的压力陡增。同时,工作中的正面反馈也变得非常迟钝,在校园里,学习认真了马上会有很不错的成绩提升;而在职场中你做对是应该的,没有谁会鼓励你、表扬你,就算有加薪、升职,那也最少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显现出来。
所以,我们一个个都变成了“职场巨婴”,有的在人生的第一家公司里大哭大闹,有的则把委屈深深地埋在心里,最终变成了自我否定。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快速适应这样的转变呢?
婉君这里有几个建议给你,希望对每一个即将走向职场的学生,或者还没有出“婴儿期”的职场新人起到一定的影响:
1. 尽早开始剖析自己,把自己放到就业市场上去横向比较,而非自以为傲。
才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应届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这件事”,当时我在辩论场上滔滔不绝,说:“进入社会我们就要学会给自己清零,重新衡量自己的价值。”
可当真正进入职场后,我才发现自己居然也是那么的脆弱,本以为自己能很快适应,实际上是想得多能力弱,心有余但并不能独挡一面。
“职场巨婴”难以实现转变的最大原因在于,我们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做到。
比如刚毕业的时候上司让我写一份线下活动的推广方案,我洋洋洒洒写了十几页,从宏观背景到最终结果,几乎拿出了毕业论文的水平。可是交上去后,上司问了我两个问题我就傻了。他问:“这是场室外活动,你有没有考虑过当天如果下雨,我们该怎么办?”我说:“那就改天呗,这有啥大不了的?”紧接着他又问:“改天?那一整天的场地经费你来出吗?”
当时我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被看见,感到特别委屈。同时又在回忆,我们在学校里组织活动的时候,为啥没有场地费这回事?
后来想一想,学校里其实是一个特别简单的环境,我们也都是头戴光环的小天使,走到哪里都有人把路铺平,所以很多本该复杂的事情最终都发展的很顺利。然而实际的社会是复杂的,我们失去了光环,再坎坷的路也要自己去铺了,所有很多问题都没那么理想化了。这也是为什么戴维的ofo单车在北大运营的那么顺利,真正走到社会里后就碰到了种种问题。
所以,还没毕业的萌新一定要尽早去找实习,不是去快餐厅端盘子,或者去培训机构做家教那么简单。而是要找到你今后想要进入的行业,提前衡量自己的真实能力,做到心中有数。
2. 掌握一些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并非样样都行,找到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
每个人初入职场时都并非头脑清醒,明确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有人冲着大平台的名号去,却在激烈竞争中意识到自己原来喜欢稳定。我访谈的那位朋友原本是个大大咧咧、喜欢创新的人,可她的第一份工作偏需要一板一眼、循规蹈矩。我特别讨厌去说服别人,也不喜欢跟人有经济瓜葛,可第一份工作却要劝客户来掏钱买东西。
所谓“职业定位”,不仅仅是看你是什么专业、公司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就够了,还得看你的性格爱好与这个岗位究竟匹配多少,以及你愿不愿意把自己变成适合工作岗位的那个样子。
该怎么做?
我建议你去看看这份工作已经做了3~5年的老员工,他们有什么样的性格特质,以及你是否欣赏这份特质。如果那并非你向往的样子,就去学一学职业规划吧。
我们并非适合所有的工作,也基本不可能找到100%适合的工作。不如找到一份80%匹配的工作,然后努力去胜任吧。
3. 给自己一点缓冲期,在这期间允许自己去尝试和犯错,结束后就要选定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
如果你已经进入职场,却仍然没有摆脱“职场巨婴”的状态,就给自己3年转换角色的缓冲期吧。在这期间里,你可以换两三份不同方向的工作,看看这个行业、岗位的状态是怎样的,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如果不适合,是因为能力不够,需要继续修炼,还是即便你把自己拍扁了、磨圆了,也依然不喜欢?
不要担心试错的时间成本是一种浪费,其实每一段经历都有自己的价值。
以我个人举例,工作4年我换了3份工作,从偏销售的商务岗,换到线下活动的策划运营,而我现在是一个自由撰稿人,同时也在做新媒体运营工作。
过去几年的经验浪费了吗?
并没有。
第一份工作我发现自己喜欢文字工作、喜欢策划活动,同时因为很难适应原本的岗位职责,我去学习了职业规划。又因为第一份工作做得特别痛苦难熬,因此我对之后的工作机会都格外珍惜,做选择时也变得更加慎重了。
第二份工作我受部门经理影响很深,不仅在她的指导下学会了写方案和跟甲方沟通的技巧,还写了足足一年的公众号。因此,现在的我不仅能写方案、能写推文,策划线下线上活动时也是得心应手。
你看,虽然三份工作横跨了3个行业,每个岗位的职责也各有不同,可这却并没有影响我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反而是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铸就了现在的我,影响着我当下的决策。
所以,别担心现在的自己是“职场巨婴”,也别再去想过去的自己带着怎么样的光环。
抛弃空想,开始行动,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职场价值和人生理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