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吾所以知天爱民之厚者,不止此而足矣。曰杀不辜者,天予不祥。不辜者谁也?曰人也。予之不祥者谁也?曰天也。
若天不爱民之厚,夫胡说人杀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此吾之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也。
且吾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者,不止此而已矣。曰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有之;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亦有矣。
夫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谁也?曰:若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
尧、舜、禹、汤、文、武,焉所从事?曰:从事“兼”,不从事“别”。
兼者,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谋愚,贵不傲贱;
观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无所不利,是谓天德。
聚敛天下之美名而加之焉,曰:“此仁也,义也。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赏者也。”
不止此而已,书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曰:“将何以为?将以识夫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也。”
《皇矣》道之曰:“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帝善其顺法则也,故举殷以赏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誉至今不息。
故夫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既可得留而已。
夫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谁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是也。
桀、纣、幽、厉,焉所从事?曰:从事别,不从事兼。
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
观其事,上不利乎天,中不利乎鬼,下不利乎人,三不利无所利,是谓天贼。
聚敛天下之丑名而加之焉,曰:“此非仁也,非义也。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也。”
不止此而已,又书其事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
曰:将何以为?将以识夫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也。
《太誓》之道之曰:“纣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弃厥先神祗不祀,乃曰:'吾有命',无戮其务天下,天亦纵弃纣而不葆。”
察天以纵弃纣而不葆者,反天之意也。
故夫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既可得而知也。
【译文:而且我藉以知道上天爱民深厚的理由,还不仅止此。凡杀戮的人,上天必定给他不祥。杀无辜的是谁呢?是人。给予不祥的是谁呢?是天。
如果天不厚爱于人,那为什么人杀了无辜而天给他不祥呢?这就是我用以知道上天爱民深重的理由。
而且我藉以知道上天爱民深厚的理由,还不仅于此。因为爱人利人,顺从天意,从而得到上天赏赐的人,是存在的;憎人害人,违反天意,从而得到上天惩罚的人,是存在的。
爱人利人,顺从天意,而得到上天赏赐的是谁呢?回答说:象从前三代的圣王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就是。
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又实行些什么呢?回答说:实行“兼”,不实行“别”。
所谓兼,即处在大国地位不攻打小国,处在大家族地位不侵扰小家族,强大的不劫掠弱小的,人多的不侵暴人少的,狡诈的不算计愚笨的,尊贵的不傲视卑贱的。
观察他们的行事,在上有利于天,于中有利鬼神,在下有利于人,三者有利,则无所不利,这就是天德。
人们把天下的美名聚集起来加到他们身上,说:“这是仁,是义。是爱人利人,顺从天意,因而得到上天的赏赐的人。”
不仅止此而已,又把他们的事迹写于简帛,刻上金石,雕于盘盂,传给后世子孙。
这是为什么呢?将用以使人记住爱人利人,顺从天意,会得到上天的赏赐。
《皇矣》说道:“天帝告诉文王,我思念有光明之德的人,他不虚张声色,不崇尚夸饰与变革。不知不识,只遵循上帝的法则。”
天帝赞赏文王顺从法则,所以把殷商的天下赏赐给他,使他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声至今流传不息。
所以爱人利人,顺从天意,从而得到上天赏赐的,已经可以知道了。
那憎人害人,违反天意,从而得到上天惩罚的,又是谁呢?回答说:如从前三代的暴君桀、纣、幽王、厉王就是。
桀、纣、幽王、厉王做了些什么呢?回答说:他们从事“别”,不从事“兼”。
所谓别,即处于大国地位的攻打小国,处于大家族地位的侵扰小家族,强大的劫掠弱小的,人多的侵暴人少的,狡诈的算计愚笨的,尊贵的傲视卑贱的。
观察他们的事迹,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神,下不利于人类,三者不利就无所得利,这就是“天贼”。
人们聚集天下的丑名加到他们头上,说:“这是不仁、不义,是憎人害人,违反天帝,得到上天惩罚的人。”
不仅止此,又将这些事迹写在简帛上,刻在金石上,雕在盘盂上,传给后世的子孙,为什么这样做呢?将使人们记住憎人害人,违反天意,从而得到上天惩罚的人。
《尚书·泰誓》说道:“纣傲慢不恭,不肯奉事上帝,遗弃他的祖先与天地神祗不祭祀,竟说:‘我有天命。’不努力从事政务,天帝也抛弃纣而不去保佑他。”
观察上天抛弃纣而不去保佑他的原因,是他违反了天意。
所以憎人害人,违反天意,从而得到上天惩罚的人,已经可以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