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28天
原文阅读:
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suí)。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10.27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文讲解:
登上车辆时,一定在正中直立站好,然后拉牢缰绳。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大气说话,不用手指指点点。
孔子与子路在山间行走,看到一群野鸟山鸡之类飞翔着飞翔着栖息到树枝上,孔子露出了笑容,说:“山梁上的雌雉呀,它们飞来的,多么是时候呀。”子路便给这些似通灵性的山鸟作揖(或谓子路想捉它们),它们振了振翅膀,飞走了。(此段解释历来莫衷一是,暂取一家之言。)
启发思考:
第一段讲到驾车和乘车的礼仪行为。
“执绥”,是拉着上车的绳套。孔子乘车,一定要站直了,手挽着绳套,特别注意安全。这跟我们今天坐公共汽车、坐地铁一样,手握扶手站稳了,小心别摔倒。孔子在车上,不回头看,不高声说话,手不到处指来指去。因为这三个动作都容易让人生误会,往后看,别人不知道你要看什么;在车上指来指去,又高声说话,下面的人以为你在指着他说他,不高兴;如果指挥车夫驾车,就更糟糕了。
孔子小六艺里的御,就包括了骑术训练和驾车技能培养。夫子的这番话说明他非常注重驾乘马车时的安全教育。即使是训练有素的驾车高手,行驶时仍然要注意自己的举止,乘车人也要言行适当,才能保证自己和大家的安全。
今天我们不骑马不驾车了,但大多数人开车,现在的道路状况、机动车的速度和力量更非昔日可比,风险发生的几率也更大。在行驶中更要注意掌握好方向盘,集中注意力。边开车边打电话,甚至回头和车上坐着的人说话,或者还用手比划,不扶方向盘,这些都是很危险的行为。有统计说,夫妻吵架,一半的诱因是因为一方开车另一方各种指挥,就吵起来了。车上的一举一动都涉及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孔子当年就很注意了,我们也切切不可轻忽。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这一段讲孔子和子路出门,看见野鸡。那野鸡看见人的脸色一动,马上举身飞走了。飞走了,要再停下来的时候呢,在空中盘旋两圈,仔细观察,确认安全,才降落下来。孔子就感叹了:你看那山梁上的野鸡,它也懂得时宜啊!懂得时宜啊!好多人还不如这野鸡啊!
古人有“三揖而进,一辞而退”的说法。别人请你,一定要请三次,你才能确认这不是客套话,是真邀请。别人要我走呢,一次就够,看人脸色难看,赶紧自己先走,最好不要等人家提出来。知进知退,知道哪儿能待,知道哪儿不能待,也是去危就安的能力啊。孔子感慨到,野鸡知道,人却不知道。
最后这句“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比较难懂,历代众说纷纭。按照朱熹的解释,子路共之的共,解释成通假字,通拱手的拱;也有把“共”解释成子路设了网捕鸟。而三嗅而作,嗅是狊(jú)字之误。“狊”,上目下犬,像狗一样警惕地看,以及鸟张开双翅的意思。那野鸡看子路向它拱手,警惕惊视之下,“三嗅而作”,扑腾几下翅膀,飞走了。至于“三嗅而作”的主语还有分歧,有人说这是指鸟,鸟闻了闻子路的饵料就飞走了;也有人解释成孔子,说子路抓到了鸟给孔子吃,但这并不是孔子的本义,所以孔子闻了闻就放下了。
读古今中外的书,都会有思之再三,查之再四,仍然弄不明白的地方,此处的内容有各种的解读,不能给出确切解释,但这样也会很有趣,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好。我们可以去想象孔子见野雉翔集而与它们对话,感受他面对山鸟大自然、面对世界、面对天地的感慨心情,我们也许同样能够欣赏、吟味和体会其中的奇妙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