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社交网络,说到底,其实也就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了解了这个过程中哪些环节是关键的,是薄弱的,我们见缝插针,把自己深深地扎进那个关键节点,长期耕耘下去,就有可能出现我们所想要的结果。
一 信息生产
信息传播的第一步是什么?一定是信息的的生产啊,这是传递信息的第一步。如果想要让你生产的信息可以传播出去,首先要规避掉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你所生产的信息是允许传播的,不要与 法律法规进行不必要的搏斗,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和谐社会里的首要生存之道。明白了什么样的信息不可以生产,就要开始思考可生产的信息里什么才算的上是好的信息了。
在社交网络中,你需要明白这样的一个潜规则:你所认为的最优质信息在别人那里可能什么也不是。也就是说,不要太注重你所熟悉的东西,就像我在上一篇文章《年轻人应不应该借钱?》中所说到的: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熟悉而对一个事情产生莫名其妙的好感,从而使得我们变得狭隘起来。那你应该去注重什么呢?你的受众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想要使得自己生产的信息得到传播,这个一定是你最为重要的出发点。对,没有别的,你自己所认为的perfect,往往只不过是自嗨而已。
好了,接下来让我们来想想用户一般都有哪些需求:
1 学习需求,对应到实际的场景中,就是那些容易被大众所收藏的文章。比如某某技巧大全,几分钟学会某某等等。但这类文章存在一种较为明显的缺点,就是并不易于传播。这就是人性的自私性。
2 情感需求 对应到实际的场景中,就是那些常常被女生们转发到朋友圈里的文章,比如:某某人是不是不爱你了云云。
3 自我认同需求 对应到实际场景中,就是那些被大家放到朋友圈里的:今天做了多少的任务,超过了多少多少人等等。想想,360的开机提醒不就是这样的吗:今天全国百分之九十的电脑被你打败了。
4 猎奇需求 对应到实际的场景中,就是朋友圈里的那些杀伤性标题党:穷酸小伙子被取笑,没想到他是。。。。。。
5 其他,只要你仔细去思考,就会发现很多的标题党都是瞄准着你的某种需求而去的,打的是有准备之战。总之,要想创造爆款效应,首先一定要去抓取用户的某种需求。
二 信息传播
一个做线下教育的朋友对我说,想要让他的公众达到五千粉丝。问我如何涨粉。我说你做线下教育就应该多进行线下推广吗,那样得到的粉丝才有实际的价值,他反过来对我说:线下行不通的,站在马路边让人家一个一个来扫描那难看的二维码,成本大,且效果极其微小。我想了下也是,就告诉了他一种策略:你去找那些和你受众相同,但不构成竞争的机构组成互推联盟,从而快速地获取高质量的流量。我管这种策略叫作:节点策略。
在信息大爆炸的这几年里,每一个人的注意力都开始变得极为珍贵,单纯的像内容红利刚刚开始的时候那样运作,已经很难再让我们获取足量的粉丝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抛弃掉单枪匹马的想法,转而去投向那些能够带着我们起飞的大节点,才是唯一可行的策略。
说是节点,其实说白了就是某些可能对我们有所帮助的关键性人物,具体的话应该有以下三类:
1 推销员,就是那种能够为大众发现需求,甚至于是有能力去制造出新需求的人,代表性人物就是罗振宇和他的得到APP。他是那个首先察觉到大众需要以碎片化的方式来为自己的学习争取时间的人,并且言行举止间,能够不断地将这种需求加深以及扩大的人。如果你仔细去听他的每一次跨年演讲以及发布会,就不难发现这一点。果然,在罗振宇成功地制造出碎片化知识这一市场之后,得到APP也就自然成立了,用于满足这一市场。对于在得到开设课程的那些作者来说,他们的最成功之处或许并不是他们生产内容的本领,而是他们能够与罗振宇这么一个大的节点建立起了强大的联系,单单指望他们的内容本身,可以变现,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我个人就是吴军老师的信徒,但是要达到那么强大的效果,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2 内行,专家级人物。想一想,如果你写下的一首歌曲得到了王菲的首发(王菲是我最喜欢的女歌手,没有之一。),那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很多时候,你与那个比你强得多的人的差距,可能并不是能力本身的问题,而是一种对于大众的可信度,这种可信度从何而来?往往不过是专家的一次推荐。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其残酷的一面的。在美国上大学,尤其是上名校,很多的时候都需要有一个比较有权威的人的推荐,在中国,往往就更是如此了,雷军在谈到做投资的时候,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只投资我认识的人,以及认识的人的朋友。are you ok?
3 整合者 ,也就是那些能够把各类人给联系起来的人,对应到现实生活中,最为实际的例子就是媒人了,想象一下,如果你们夫妻过的恩爱,这个媒人是不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这些个”媒人“的特点就是,认识的人足够多,什么三教九流的人物的名片,他的手里应有尽有。寻找到这样的人,你是最容易获得帮助的,因为在帮助你和第三个人建立起联系的时候,他自己在两个人之间的地位也就加强了许多。当然,前提是你得足够的靠谱,如果把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也是一种罪过过。
总的来说,若想把信息更好地传播出去,在合适的环境中把易传播的信息交给节点性人物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
三 二次传播
信息被生产出来了,也交给那些个别的关键人物了,并且得到了一次传播,这就够了吗?不行,这个还远远不行。一个信息如果不能够出现在群里以及在朋友圈里实现刷屏的效果的话,就还算不上是爆炸性的,病毒性的传播。如果要让信息实现爆炸性的传播效果,必须要经历的一件事情就是二次传播。
所谓的二次传播,也就是指那些从大节点把信息传播出去之后,大众开始互相转发的行为,也就是你在朋友圈里经常所能够看到的那些文章。我总结的应该有以下几类:
1 附着力因素法则,简单的来说就是让信息的受众觉得这是一件和他自己有关的事情。暑假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发给我一条链接,标题是《河北省美丽乡村评选活动,看看有你的村吗?》,说是我们那个破村子也变成美丽乡村了。于是我怀着一丝丝的好奇把那链接打开了,打开一看,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村子都成tmd美丽乡村了。这么虚假的信息,就是利用了大众发自于内心的虚荣感而触发了大规模的传播。终于能把自己的骄傲地摆在别人的面前了,此时不显摆,更待何时?这个和我们小的时候得了三好学生,或者是高分被重点中学录取的时候父母的反应是一样的。
大众往往并不在意这个事情本身有多呢牛逼,而是这个事情能够让我显得多么牛逼。
2 恐吓威力法则,这个也容易想明白,如果你生活在2003年的中国,你会不会拼了命地去提醒你的亲人爱人友人们,在家千万要消毒,出门千万要戴口罩,以及千万不要和咳嗽的人说话等等,我想你会的。如果时光能回到2008年,你会不会拼命地去提醒身边有孩子的朋友,远离three deer,会的,一定会的,你甚至还会劝告他们不要再让孩子去喝任何的奶粉了。说到这里我感到了莫大的幸运,因为我小的时候也喝过不少three deer奶粉,不过没有赶上那一波的灾难。
具有恐怖性的信息时候容易传播的,但是有一点,那就是一定不要造谣,要不然你的结局可能就是一条恐怖信息。
3 免费午餐,这个就不多说了,就是那种转发到朋友圈或者点多少个人赞就可以免费领取这个领取那个的信息。
从信息的生产到节点再到二次传播,有哪一个点是你所擅长的,如果你能够想得明白这个问题,那么我的这篇文章也就不算是标题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