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采购与供应链》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一句话:
魔鬼藏在细节中,魔鬼也藏在常识中。
很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好几个意思:
1、细节非常重要,忽视细节可能会导致大问题。
2、常识有时候会让人形成思维定式,容易忽视潜在的问题,而且常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不适用的,盲目遵循的话会有危险。
3、细节决定成败。
其实这是很多人都懂的道理,可是很多意外的发生依旧是因为细节,这不止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发生在一些精密工作中。
1、1999年美国NASA发射「火星气候探测器」,为了研究火星大气层,耗资3.27亿元。
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使用英制单位(磅·秒)计算推进器推力,而NASA团队默认接收数据为公制单位(牛顿·秒),直接将数据录入了导航系统。
1磅·秒=4.45牛顿·秒,因为没有进行换算,导致轨道高度计算误差达170公里。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时,因高度过低剧烈燃烧解体,人类的首次火星气象研究任务彻底失败。
也因为这个重大失误,此后国际航天项目推行「单位制双重验证协议」,以避免再次出现这类下小错误。
2、2021年,华东某市政务云平台采购项目,预算2.3亿元,在招标文件的需求书中,将“服务器虚拟化集群≥3节点“,误写成”服务器虚拟化集群≤3节点。虽然经过了5级审核流程,但是均未发现错误,开标后引发了供应商的质疑。
因为这个重大歧义,最终财政部门判定废标,重新招标导致政务云建设延迟了9个月。有3名责任人被追责,采购中心年度考核也做降级处理。
3、2018年,浙江华海药业(中国最大原料药出口企业)生产的降压药缬沙坦原料药中检出亚硝胺类致癌物NDMA,波及了全球23个国家的药品市场。经过追溯发现,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溶剂从“无致癌风险”的乙醇改为“可能产生亚硝胺的DMF”,但是企业并未评估工艺变更后的毒性风险。而当时中国药典未强制要求检测亚硝胺类杂质,企业继续沿用了旧版的检测方案。
最终导致全球范围召回超1000批次药品,华海药业的股价在3个月暴跌60%,被欧盟列入“违规企业名单”。
药物安全无小事,“成本控制”与“质量安全”它们并不是冲突的,质量、安全是底线,这件事也推动了中国2019年修订《化学物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新增亚硝胺物质强制筛查。
4、之前在工作的时候,因为合同中供应商的名称错误,我重走了所有流程。在制作合同的过程中,我为了省事,选择让供应商自行填写相关信息,而且认为对方对自己公司信息会非常熟悉,不会有错误,自己没有再去检查,而我手头是有核对材料的(营业执照扫描件)。直到审核完成,双方签字盖章,我准备扫描的时候,才发现合同中供应商名称和合同章公司名称不一致,于是又让供应商重新修改再邮寄。导致合同流程多用了3-4天,相应的到货日期也有延迟。
所以,细节,尤其是很多看似不被关注的部分,一旦出现了纰漏,也会造成很重、很坏的结果。以后自己要怎么做呢?
1、工作中,无论是什么材料,都应该去核对确认,尤其是对于名称、金额、付款阶段等,要进行多次核对。
2、要养成检查的习惯,其实无论是工作还是我现在就像自己内心更丰富,就比如现在用卡片笔记修改的小文章,在发出之前也应该通读一遍,这样可以减少错别字,在以后应用卡片的时候,减少修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