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帕克自幼父母双亡,他和舅舅、舅妈一起生活在纽约皇后区,过着一种默默无闻的普通学生生活。彼得人很聪明却很害羞,常遭受同学的嘲弄,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彼得的手被一只基因变异的蜘蛛咬了一口后,竟被神奇地赋予了超能力。他变得敏锐、迅捷,身体里透出无穷的力量。
彼得为自己设计了一套快客装--红色蜘蛛紧身服和面具。戴上面具化身蜘蛛侠,除恶扬善,脱下面具就又变回那个毫不起眼的高中生。
这是《蜘蛛侠》的故事场景。在实际生活中,其实人们也是时刻带着面具。社会化生活中,人们只有带着各种各样的面具才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的场合。
心理学家张沛超在《我的内在无穷大》中提出了“人格面具”的概念,他认为:人生如戏,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人们需要带着不同的面具。
人格本来就不具备跨情境的统一性。一个人在环境A中会有适合环境A的表现,到了环境B中又会有适合环境B的表现。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其实就是面具的体现。——张沛超《我的内在无穷大》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面具”一词并不都是贬义。在不同的情境下戴上不同的面具,是社会活动的需要。
比如一个男人在孩子面前要戴上父亲的面具,在父母面前要戴上儿子的面具,在妻子面前要戴上丈夫的面具,在工作中要戴上工作职务的面具,方能胜任生活中的各种角色。
“面具”有着神奇的赋能功能,戴上了蜘蛛侠的面具,就具备了灵敏的超级感官和有预知危险的能力。戴上了教师的面具,就被赋予了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化是人们逐渐分化出各种各样面具的过程,人们通过这些面具来适应各种各样的场合。一般来说,我们大多数人下意识地也会努力做到这一点。人们通过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界定自我,使自己更容易分化出适合各种情境的面具。
但是,如果忘记了自己原来是带着面具的,把面具当成自己真实的模样,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悲喜结果。
记得有一个经典小品《小偷和警察》,剧中陈佩斯饰演的小偷假扮警察望风,结果碰到了朱时茂饰演的真警察,在机智的警察引导下,他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小偷假扮警察的身份,十分配合地说出了同伙行窃的秘密。小品让人忍俊不住哈哈大笑。
如果一个教师忘记了“教师”实质上是自己的职业面具,在父母妻儿面前也是一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状态,这种家庭氛围想想都会压抑。
从积极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环境都需要我们以相应的角色来融入,我们在社会中立足,就会逐渐变得社会化。因此,我们注意不要绝对化,认为带上面具就是背叛真实的自我。
社会化并不是说让我们一定要扭曲人性,让我们迷失自己。更不是说如果我们想找到真我,就一定要从社会中逃离。你是父母的好儿子、子女的好父亲、妻子的好丈夫,不影响你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我们要看到每一种面具对整体人格的加持和赋能。
事实上,如果真实的自我通过面具的加持和赋能,在社会的多情境场合下,都能安然自在的生活,我们的路肯定会越走越宽。
《我的内在无穷大》读书笔记系列1
我是爱读书的罗青烟,南方女子骨骼,北方女子性格。
您的评论是我前行的路牌,您的点赞是我前行路上最美的景色。
我愿意和你一起读书中闲话,聊心中情感,品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