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唐代作为东都,各个地方的人才都云集这里,求官经商,外地人多,为“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埋下伏笔。
⑵玉笛:华美的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也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故云。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满、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甫的《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引曲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故园,故乡,家乡。因此时作者远离故乡。
二、白话译文
不知是谁家的庭院中,飞出了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整个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在外地人众多的洛阳城中,我又是远离故乡,长年在外地)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三、赏析
本诗的特殊点很多,造就了特殊的氛围。
1.特殊的地点: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外地人众多。
2. 特殊的时间:一个春风拂柳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引时易生思乡之情。
3. 特殊的人群:远离家乡的诗人,耳听着远处《折杨柳》的笛声,才陷入了思乡之情。
3.特殊的曲调: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外地人众多的洛阳)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特殊氛围中闻笛的感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特别是长年在外地的人李白更加容易产生这种情感。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作者及他这一类人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容易引起共鸣、感人的地方。
四、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各地人云集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并想到有此情的人还不少,因作此诗抒发此情。
五、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相传其母生时梦见太白金星,所以字太白,四川江油青莲人,故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其诗以抒情为主,想象丰富,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长年游览各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常常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常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风雄奇豪放,语言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