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马云从一个无名小子,到商界传奇,马云到底经历了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1964年9月,马云出生在杭州一户普通人家。他长着小脑袋,小身子,即使是到了今天他的“光辉形象”仍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美国《福布斯》记者对马云的描述是这样的“深凹的面颊,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
马云在中小学时代,确实是个顽童,他是在父亲的拳脚下长大的,经常跟一群孩子打架。
但没有一次是为自己,全是为了朋友,最厉害的一次是被打得缝了13针,挨了学校处分,被迫转学,他的脑袋现在也没长大。
马云曾说:“我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你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可以看出马云是多门风趣幽默的人,说明情商高。
从小马云的功课就不好,初中毕业时想考个二流高中,结果连考两次都没考上,原因之一就是数学太差。马云的数学虽然极差,英语却奇好。
上初中时马云就当上了英语导游,骑着自行车带着老外满杭州跑。
更惨的是第一次参加高考,数学只得了1分,他觉得自己根本就不是上大学的料,只好去打工。
他先去一家宾馆应聘,结果陪他一块去的表弟被录用了,而他却被拒绝,因为表弟长得又高又帅。
无奈,他只好去做不要求长相,只要求有力气就行的搬运工。每天蹬着三轮车给人运送各种货物。
有一次,他给一家文化单位运书时,捡到一本小说《人生》闲暇时他随手翻阅,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主人公高加林曲折的生活道路。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深深地打动了他。
同时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要想有所成就,不经过一番磨练是无法成功的。
也许就在那一刻,马云开始下定决心,准备参加第二次高考。多年以后,马云才知道小说《人生》的作者,原来是全国赫赫有名的陕西作家路遥。
这本小说不仅改变了马云的人生之路,同时也影响了八十年代当时整整一代年轻人。重新燃起希望的马云,第二次高考,数学考了19分,仍然没有成功。
马云没有放弃,连续两次高考失利,反而让他越战越勇。由于无法说服父母让他继续复读,他只得一边打工,一边复习。为了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每到星期日,他就早早起床赶到离家有一个多小时路程的浙江大学图书馆去复习。
天道酬勤,马云的第三次高考成绩出来后,数学虽然破天荒地考了79分。那时,数学一科满分是120分,但他的总分仍然属于专科线,离本科线还差5分。
幸运的是,就在马云准备进杭州师范学院读专科时,因为英语本科专业由于升本时间不长,招生没有满额,于是,歪打正着英语成绩最好的马云被院系调配到了本科。算是捡了个大便宜。
马云上了大学后,由于他的英语基础好,学起来很轻松,为了打发空闲的时光,他便进了校学生会,而且后来还当了学生会主席,直至坐到杭州市学联主席的位置。
1988年,马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外语,是他的同届同学中,惟一分到大学任教的本科生。
大学教师不用坐班,不甘寂寞的他利用工作之余找了不少兼职,在西湖边成立杭州第一个英语角,为外国游客当导游,创建“海博翻译社”。到义乌批发小商品,能够利用的闲暇时间绝不放过。
闯荡了几年后钱没赚多少,超强的活动能力却为马云带来了不小的名气,他甚至还戴上了“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的光荣称号。
这时,一家与外商有合作项目的中国公司找到马云,聘他为翻译到美国帮助收账。正是这次美国之行再次改变了马云的人生之路。
在美国,他先是经历了一次“恐怖事件”,美商想赖帐,将马云禁闭在一个房间里,两天后才把他放出来。接着,惊恐不安的马云到西雅图找到一个朋友,在朋友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
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对商业极具有敏感度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大洋彼岸,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出《数字化生存》。
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
果不其然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
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力排众议的情形,马云依然为自己的选择而叫好。!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国内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此时离中国能上Internet还有3个月。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
他告诉记者:“在这之前,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开阔了宏观视野的马云返回杭州进行二次创业,这次他决定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当时全球互联网所做的电子商务,基本上是为全球顶尖的15%大企业服务,但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从最底层的市场滚打过来,深知中小企业的困境他毅然作出决断“弃鲸鱼而抓虾米,放弃那15%大企业,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
“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因为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小企业什么都没有,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而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
马云要做的事就是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将全球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
“中小企业好比沙滩上一颗颗石子,但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一颗颗石子全粘起来,用水泥粘起来的石子们威力无穷,可以与大石头抗衡,而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就这样,1999年9月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横空出世,立志成为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的引路人。
当时国内正是互联网热潮涌动的时刻,但无论是投资商还是公众注意力始终放在门户网站上。
马云在这个时候建立电子商务网站
在国内是一个逆势而为的举动,在整个互联网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亚马逊、易贝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
阿里巴巴所采用的独特B2B模式,即便今天在美国也难觅一个成功范例。网站注册成立一个月后,由高盛牵头的500万美元风险资金便立即到账,马云用这笔钱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香港和美国引进大量的外部人才。
这个时期,也正是马云对外宣称
“创业人员只能够担任连长及以下的职位,团长级以上全部由MBA担任”的时候,12个人的高管团队中除了马云自己全部来自海外。
1999年底马云以6分钟的讲述,获得有“网络风向标”之称的软银老总孙正义的赏识,两人进行了3分钟的单独谈判后,马云获得了孙正义3500万美元的投资,软银每年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资申请,只对其中70家公司投资,而孙正义只对其中一家亲自谈判。
事实证明,无论是高盛还是孙正义
对马云的判断都是准确的,在电子商务领域,马云显示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和预见性。
创业当年,阿里巴巴的会员就接近十万,而且在2001年互联网的严冬季节,依然实现了百万会员的目标,并成为全球首家超过百万会员的商务网站,在互联网最寒冷的冬天里,阿里巴巴成为最早宣布盈利的网站之一。
并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商学院选为案例。连续4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电子商务站点第一名。
随后几年马云正式起飞支付宝上架,淘宝天猫问世。
阿里上市,马云从一个乡村普通人到现在人人皆知的名人,他经历了太多太多事情。
最后以马云的一句话结尾:“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
齐帆齐微课第二期28天(26)356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