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雨记
戊戌正月十五,元宵节,极好。
散步,读书,烧煮,自在,轻松一身,无应酬之酒气,无车马之劳行,忽忆老友张大雨。
张大雨,何许人也?既非达官贵人,亦非黎民百姓,乃安徽省庐江人也。
此人说话慢慢的,走路款款的,早年任庐江县某乡副乡长,后修建合九铁路,调合九铁路建设指挥部,直至退休。
他文缘颇深,常在《新安晚报》《羊城晚报》发表散文,小品文,在他所在的行业很有文气,很有名气!
十年前我们因文字相识,很投缘,对脾气,关系很好。
有时同行采风,有时相约小聚。他不饮酒,不抽烟,一杯好茶常在手。
每年底,张先生都约我喝茶一次,春茶上市,定送我一斤新茶……
约三年前,他送来一本厚厚的他的散文集清样,嘱我为序。
因友情,又见他文字不错,一月后交稿,他阅读后,激动地站起来,喜行与色,感动不已。
一周之余,他打来电话,说他的朋友圈都说文章写的好,己挂在网上,我就说,祝你作品集早日出版!
谁料一月后,他骑车来我办公室,从包里取出序言,挺腼腆地说,王老师,书快出来了,这个序,改了一下,请你看一下……
在倒数第四行加了一段话(大意):卢荣景老书记看完书稿,十分高兴,认为此书文字优美……
我便说:这段话加在这里,文气不通,与整篇文章不协调。可以另行处理。
第二天,我们的中间人来电话:他老张也不容易,加那一段话,也是拉虎皮当大旗,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況,就算了(加上)……
我绝不是那种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的货色。序,要不不暑我名字,要不不加那段话……
三年来,我也问了几次“书可出来了?”
回答总是“还在搞。"
我又一次问中间人(介绍我们认识的)为什么书还没出来?
答曰:那个序是导火线,老张晚年得子,因精力,经济,遭家人竭力反对,是根本原因。
之后,我们的接触似乎少了……
今见张大雨在QQ发一文(附后),感慨万千,信笔由之,既有和解之意,亦有抒怀之行。
张大雨先生,别来无恙?!
王贤友老师,是省民俗学会领导,且兼《未来》杂志编辑部主任,他文章特别是短文,都十分经典而精彩。他经常在百忙中,一个随手,就能轻松拈来一篇短文。而且,都能使人读了感到通俗易懂,寓意深远,风趣高雅,具有浓厚现实意义。
这篇短文《晨语》,表明可能是他在早上醒来,或在起床后,有了灵感所获的。他这似乎是在对来去匆匆的人们的一天,甚至是对人们的很长时间的思维或行为的一个关心,一个提示,或是一个提醒。其中包含了对人们的大爱。
其不仅是他有对人们的大爱,而且在其文里面,应该还有他的一个勤奋用笔的良好习惯。灵感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没有勤奋用笔的良好习惯,而是习惯懒惰,那是无法抓住的。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他有娴熟而深厚的写作功底,否则,也是写不出来的。其实,短文是很难写的。
所以,我们这位年轻有为的文学界和民俗学界的摆渡人,将是一位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