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案例
崇州市金融支持“农业共营制”
加快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四川省成都崇州市2010年以来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核心探索发展“农业共营制”受到广泛关注,受到汪洋副总理的充分肯定,并在2015年全国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工作会上推广。其主要特点是:以土地股份合作社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以农业职业经理人来部署该种什么、该做什么,合作社成员既是股东又是田间地头打工者;以农业科技、农业供销、农业品牌、农村金融等为配套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金融作为其中重要一环,以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和“两权”试点为契机,为土地股份合作社生产经营提供了多样化的资金支持,积极支持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目前,崇州市已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246个,入社面积31.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1%;入社农户9.2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61%;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1887人,在土地股份合作社上岗的有823人,其中已取得初级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的有338人、中级的有115人、高级的有19人。至2016年末累计发放农业职业经理人贷款133笔、2922万元。
二、金融支持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着力强化政策支持。崇州市人民银行以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推动构建农村产权交易、价值评估、抵押担保以及风险补偿体系,财政先后出资建立农村产权抵押风险基金、农业职业经理人担保贷款风险保证金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担保基金,规模共计达3825万元,注资10000万元成立蜀兴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担保公司;整合财政金融政策,加大支农再贷投放,运用担保费补贴、利息补贴政策,突出对新型农业经主体的定向支持。
二是创新推广支农金融产品。引导各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力争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可复制的信贷产品,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业务有效增量扩面。2014年探索出台《农业职业经理人担保贷款实施意见》,根据评定等级和经营规模对农业职业经理人给予10-30万元的信用贷款支持,财政按基准利率50%贴息。针对土地股份合作社生产经营日益扩大的资金需求,还进一步探索以农业(林业)职业经理人为主体,以合作社土地(林地)经营权为抵押的贷款模式。至2016年末累计发放农业职业经理人贷款133笔、2922万元。同时开展了农业生产设施、林木(竹、果)权、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至2016年末累计发放各类农村产权抵押贷款1100余笔17.6亿元,其中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91笔、26980万元。
三是构建新型银农对接机制。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依托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互联网+农村金融”的农村金融服务和信用信息平台,发挥农村信用信息采集、金融产品宣传和融资需求对接等功能,并将平台运用延伸到村级金融服务站。“崇州市农村金融服务和信用信息平台”上线6个月来已采集入库347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通过平台受理贷款申请147笔,发放115笔、5492万元。通过平台申请审批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贷款流程可以由原本的5天左右缩短为2天左右。
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激励奖惩机制。把诚实守信作为享受各种财政扶持政策的必备条件,农业经营主体出现逾期偿还和拒还贷款行为的,由市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工作领导小组列入黑名单,并取消其申报各类示范资格和申报财政扶持的资格。在持续创建信用镇、信用村和信用户基础上,加大信用专业合作社和信用家庭农场创建力度,探索评定信用职业经理人。累计评定信用乡镇23个,信用村167个,信用农户1.2万户,信用专业合作社36个、信用家庭农场26个,信用职业经理人131个。
成都市积极建设“农贷通”平台
努力打造农村金融创新品牌
2015年7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银发〔2015〕215号文印发)(以下简称《试点方案》),成都市成为全国首个多部委联合推动的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地区。2016年以来,成都市以引导扩大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突破口,着力打造整合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产权交易和信息资源,实现财政金融互动的“农贷通”平台,将平台建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的基础性工程打造, 努力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村金融创新品牌。
一、“农贷通”平台建设的主要做法
2016年初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提出了建设“农贷通”平台的构想,即:以区县创新发展为主体,建设以完善市县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为主线,以整合市县支农政策、产权交易、信息资源为主导,实现财政金融互动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形成培育和满足涉农信贷需求的、可持续的长效工作机制,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对农业经营主体“应贷尽贷”。“农贷通”平台建设启动以来,得到了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的积极响应,并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支持下升级为全市统一平台,出台了《关于建立“农贷通”平台促进现代农业与现代金融有机融合的试行意见》,相关工作陆续推进并初见成效。
(一)搭建“一个平台”——基于互联网的“政银企”综合性融资服务平台。初期指导崇州依托农村电商平台,建设“互联网+农村金融”的农村金融服务和信用信息平台,发挥农村信用信息采集、金融产品宣传和融资需求对接等功能。该平台上线6个月来已采集入库347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通过平台受理贷款申请147笔,发放115笔、5492万元,大大提高了银农对接的效率。目前平台在成都市辖内其他区县已进行了小范围推广。
(二)建设“三个服务站”——村级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农村产权交易(处置)服务站、农业(农村)电商服务站。按照统一规范的建设标准,在所有行政村建立“三合一”的一站式服务站,具体承担农村产权流转处置、信息采集、融资和支付服务、金融宣传、农业农村电商服务等职责。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金融机构支持的方式,落实服务站运行保障经费和配套设备设施。目前已在全市2000余个行政村聘请联络员,建立村级农村金融服务站1100个,并开展“农金课堂”宣传、联络员培训、融资对接等工作。
(三)强化“三个支撑”——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农村产权(资产)收购处置、农村信用征集服务为重点的支撑体系。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市内各区县成立了子(分)公司,并与省内5个市州和83个县(市、区)联网运行,市、县、镇、村四级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交易规模居全国前列。2016年9月成立全国首家农村产权收储公司,近期开展了首笔1500万元涉农不良债权收储业务。支持成都金控征信有限公司整合分散在各部门、单位和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信息,探索构建综合融资服务平台,并提供征信服务。
(四)完善“四个体系”——政策支持体系、聚合融资体系、风险分担体系、信用信息共享体系。一是合支农政策性资金,对平台支持的贷款按基准利率的30-80%实施财政贴息,对设立农村产权交易子(分)公司、设立村级服务站、建设融资服务平台给予财政补助。二是通过支农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性融资担保、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改进服务,以激活农村产权为着力点,各区(市)县结合实际各自选择2种农村金融产品重点推进。三是完善风险分担体系,构建了覆盖全市的涉农担保服务体系;已设立市、县两级规模共计16500万元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对农村产权融资风险按8:2比例由基金、银行分担;在全国首创开展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四是逐步完善信用信息共享体系,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农业经营主体信用管理信息,实现信息互通共享。
二、“农贷通”平台建设取得的成效
“农贷通”平台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凝聚了各方深入开展农村金融改革的共识;在较短时间内促进了融资双方有效对接,提高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获贷效率;通过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有效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和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增强了涉农信贷的商业可持续性,激发了参与各方的创新热情。实践表明,凝聚合力加强财政金融互动,是促进农村金融创新、破解农业信贷难题的有效途径。
在成都市“一圈五带四区”现代农业总体布局下,各区县人民银行、农业部门等共同搭建了“农贷通”平台支持项目库,重点支持全市46个农业产业化发展基地,征集入库项目融资需求27.2亿元,通过6.4亿元支农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投放涉农贷款18.5亿元,通过再贴现支持涉农企业票据融资11.4亿元,“两权”抵押贷款、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等创新产品取得突破。各区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贷支持模式,支持对象涵盖了从小规模种植到产业化发展等不同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新农村建设项目。“农贷通”平台建设成效先后获得四川省副省长朱鹤新、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的肯定,《金融时报》、《农业日报》、《成都日报》以及“人民日报·四川在线”等媒体多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