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南方周末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招聘网站:至少七成以上岗位要求应聘者“35岁以下”。官定的青年年龄段是14-35岁,35岁恰恰是上限。它就像一道天堑,横亘在职场人士的而立之后、不惑之前。难免困惑:为什么不是30岁不是40岁,而是35岁?
硕士二十五六岁毕业,工作四五年后30岁,正是能力、经验值的快速上升期,所以不在此处设卡。40岁又太晚了,在一二线城市,人们30岁出头结婚,婚后一两年生育,35岁左右进入焦头烂额的三心二意期。父母年过花甲,身体老化、疾病多发,若抱病卧床,子女受累,心力交瘁。
方方面面,35岁确是个合乎一般规律的拐点,从那以后,体力开始走下坡,上有老下有小,柴米油盐酱醋茶诸事缠身,精力被四处分散,难以再像初出茅庐时那样聚焦工作。时间投入和专注度双降——这是扣分项。
必有人反驳:35岁以后,人脉丰富、经验成熟,这些加分项足以抵消扣分项。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职业性质不同,此消彼长的态势迥异。
有些职业的确倚赖经验,比如医生,越老越吃香。但在一些主要服务年轻人的行业,经验反而可能是负资产。马化腾曾自我批判:“可能你什么都没错,就是太老了。”二次元、三次元……70后80后知道怎么回事怎么玩吗?
有些职业高度依赖人脉,比如销售。但多数情况下,平台决定人情,人走茶凉。一家企业若靠老员工的人脉存活,实已危机四伏、死期不远。老员工居功自傲、坐地起价,甚或随时走人、自立门户,为何还要忠心耿耿地给老板打工?职场是个名利场,绝少有痴情真爱。
对企业而言,人心思变、不得不防,梯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中青少合理搭配,确保关键岗位有B角,把个人的经验、人脉转化为组织的资产,A角离开后B角及时顶上、无缝对接。
代际配比意味着总有一部分中青年要适时出局,给下一梯队腾出位子,否则团队必然老化。目前国内几家互联网公司都在推行干部年轻化,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某龙头大企业集中清理了一批35岁+的平庸员工。有人批评其卸磨杀驴,也有人冷酷反驳:35岁+了依旧平庸,混日子的概率不低,磨可能并不由这些“驴”拉动。
即便计算发现,某位35岁+员工的加分值>扣分值,老板也要精明计算性价比。35岁+者,薪资基数高,期望值更高,管理学研究早已表明,“老江湖”难以得到高效激励。
这并不难理解:同样1000元的涨薪额度,若给到月薪2万的35岁+者,他基本无感,甚至认为理所应当。但若给到月薪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