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从笑来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叫做“元认知能力”,笑来老师称之为“你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到底什么是“元认知能力”?这个概念非常晦涩难懂,我不认为我完全理解了这个概念,只是略知皮毛而已,待我粗浅地阐述一下我的理解。
(1)“元认知能力”的定义
笑来老师定义“元认知能力”: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百度百科查询的定义:元认知能力的实质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
(2)“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笑来老师认为“元认知能力”的强弱,决定一个人每个方面的强弱,甚至可以一点都不夸张地讲,其他的能力都是附属于“元认知能力”。举例说明:被认为情商差的人,本质上来看,其实就是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而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其实来自于“元认知能力”的欠缺,一个连对自己的感受都不能完整正确认知的人,怎么可能完整正确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呢?
笑来老师的成名作《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副标题是“运用心智获得解放”。当时不太理解何为“心智”,如何解放“心智”,现在可以理解为只有具备足够“元认知能力”的大脑,才能称得上“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在阅读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注意到自己的思考与思路,时时刻刻都在对自己的思考与思路进行“反思”、“校验”、“修订”,最终的目的便是为了“升级”,这也是笑来老师的新书《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以及得到APP的核心所在。
(3)“元认知能力”的强弱带来的差距
上学的时候,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为了应付考试而疲于奔命,少数人却学会了如何学习;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为了应付上级的任务而疲于奔命,少数人却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工作,如何有效地领导,如何有效地创造真正的价值;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是在自说自话的时候,少数人却可以成为“认真的聆听者”。
每当你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边,你就该停下来反思一下。
可见,“元认知能力”的强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如此巨大,同时,“元认知能力”也必然会在刻意锻炼的过程中不断被加强,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继续扩大化,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马太效应”的本质所在。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是十分重要的人类社会规律。
(4)“元认知能力”如何提升
笑来老师对此讲了两点:
一是“元认知能力”是一个人可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
二是“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习得,还可以通过刻意训练长期持续发展。
从小到大,我自认为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已经达到入门级水平,经常自我剖析,自我反省,敢于面对不可能的事情,愣头青般的勇往直前,先做再说,不计后果,不怕失败,不怕丢脸,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目前,我认为采用写文章这个途径进行刻意训练,以持续提升“元认知能力”。
每个人的文字就是每个人的想法,这也是我当初写日记的初衷,时光匆匆,转瞬之间,人生已过而立之年,我只是希望通过日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记录此时此刻的想法与思考,坚持一千多天之后,一时冲动,开始写文章,区别在于:将以往自我对话、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等比较私密的内容予以公开化,进一步提升探寻世界本质的能力,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如今看来,写文章也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一种途径。
通过文字,可以大致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进而窥视到对方的“元认知能力”,同时看着自己的文字,也是审视自己“元认知能力”的好方法。如果说单纯利用脑子来思考自己的“思考过程”比较困难的话,不妨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每天坚持思考,把思考的过程全部写出来,便是文章,如今已坚持写文章半个多月,最少七百余字,最多五千余字,累计近四万字,利用文字人为地将思考工具和思考内容隔离开来,这也是回顾自己思考漏洞的过程,帮我更加客观地去评价自己的思考质量。因此,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请尝试从写作开始。
心智的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独立的精神,独立果断前行,终点才能慢慢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