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假装站在更高处看自己的生活,会问自己,我做移民的决策,现在看来是正确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呢?
除了我自己比较努力学习和适应德国生活,以及亲近的人给我的支持,还有我非常幸运外,我想,那个我生活的背景,也就是在德国时常遇到的普通人和生活场景在潜意识里给我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不信教的我被唱诗词感动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我去参加侄女的小学入学典礼,亲戚十几个人到场,第一项活动就是待入学的准小学生们去教堂接受洗礼。
从小在无神论大环境下长大的我,初一听说这个,觉得好不可思议,更是好奇,老公却对去教堂不感兴趣,由于要参加教堂活动,需要早上六点起床,跟着婆婆一起驱车两个半小时去到二哥家,老公选择不去,他准备带着女儿中午前往,直接去花园聚餐,而我真的想知道小学生在教堂怎么接受洗礼,于是,起了个大早,跟着婆婆一起出发。
介绍准小学生、做游戏等活动是穿插在几段唱诗中间的。其中一段唱诗词是这样的:
翻译成中文是:
每一个人都可以来
每一个人都可以来,
门会为每一个人打开,
每一个人都可以加入到我们中来。
所有人,不论高矮,或者偶尔哭鼻子,
所有人,不论强弱,或者偶尔弄脏东西,
所有人,不论聪明、愚钝,或者是否偶尔打人,
所有人,不论冷漠、热情,不论胖瘦,
想加入我们,他/她就会有他/她的位置,
每一个人都可以来,门会为每一个人打开,
我们欢迎每一个人。
“偶尔哭鼻子”,“弄脏东西”,“偶尔打人”这些都是对小孩子说的,不知道是圣经本就有这样的词,还是特意为了准小学生们定制的,我都觉得好贴心,感动。
也更加了解了基督教原来是这样的,被接纳、人人平等、都有权利的感觉油然升起。
我并无意宣传基督教或者天主教,只是,在西方社会,这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很高兴,能从中得到正向的感觉和启发。
儿童票
前段时间,老公一个人待着两岁的女儿参加他们家庭一年一度的聚会旅行,我由于工作原因没有去,也乐得在家拥有更多一个人的时间。
我婆婆、她妈妈(我们的姥姥)、婆婆的妹妹(德语是Tante,中文应该是叫二姨比较合适)、孩子(我们的表哥表妹们),以及孩子的孩子们(我女儿的表哥表姐表弟们),每年都会在8月底、9月初去到德国北部的一个岛屿度几天假,这个家庭传统,老公说自从他小时候就有了。
婆婆给我女儿买的关于这个度假岛的绘本:
回到家后,不经意间,看到女儿手里拿着一小张纸在看,等她丢下后,我拿过来一看,正面画着一幅车站的画,背面写着“儿童票”,,也没有价格,同时写着“gilt nicht als Beförderungsdokument”——不作为运输凭证使用。
我问老公,他说这是售票员查票的时候“开的一个玩笑”,可以想见,2岁多的儿童还不需要买票,但是为了让她/他有跟大人一样的“待遇”,也“售”给他/她一张票,而且这张票更好玩、更好看。
手里拿着这张票,我可以想象得到一个温暖的画面——售票员叔叔一边给小朋友出票,一边佯装严肃地告诉她要保存好车票,否则必须要补票……
在德国生活,这样的充满暖意的生活瞬间还有很多很多,虽然都是小事,但是积累多了,它们的力量也是强大的,就会在潜意识里不时地有一个声音在呢喃:“温暖”,构成了你生活的背景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