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在写下《合欢树》时,已经30多岁了,他已经度过最痛苦的那段时间,写作上有了建树,人生也逐渐找到了方向。所以整篇文章读起来,感情基调虽然有些沉郁,但是在淡淡的沉郁之中又蕴含着平和及希望。在《合欢树》的前四个自然段,史铁生冷静地梳理了自己一生中重要的节点。十岁,显露写作才华,为之后走上写作道路奠定了基础;二十岁,遭遇人生中最重大的变故,双腿残废,人生进入最灰暗阶段,开始在写作中寻找出路;三十岁,第一篇小说发表,过了几年,另一篇小说获奖,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而在每一个阶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又是不一样的。所以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对往事的回忆。后面几段才把笔墨放在合欢树上,母亲种下的合欢树在作者心里已然与母亲紧密相连,合欢树就是母亲的化身,是自己感情的聚焦点。所以在不同时期,史铁生对合欢树的态度也有所不同,一如之前对待母亲的态度。
初看,文章不难看懂,无非就是借合欢树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是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史铁生,没有读过史铁生的其他文章,文章中很多地方其实很难深刻地理解。于是我决定把这课文定位为群文阅读课。先抓出文章中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例如:
史地生在文章中写到:“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为什么母亲会那么苦?你你能想象到的母亲的苦有哪些?
在史铁生得到一丝安慰之后,为什么还要加一句:我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这两个问题引发孩子的思考,先让孩子们去想象,母亲会遭遇怎样的痛苦?怎样的痛苦会让史铁生觉得母亲的去世是上帝给母亲的解脱?经过想象之后再去读《秋天的怀念》,读到史铁生对母亲一系列细节的描写之后,就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接着再整合文章当中关于合欢树的地方:
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不太易。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为什么前几年史铁生不敢进去小院,不敢去看合欢树?后来为什么又想去看了?
通过读课文,教师对课文中的一些存疑点进行提炼,让孩子们形成疑问,产生探究的欲望,带着问题再去读《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从这两篇文章中领会双腿残疾给史铁生带来的沉重打击,以及母亲在史铁生最灰暗的这段日子,强忍住自己的悲伤,努力地给史铁生带来生的希望。这样孩子们才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史铁生一开始不敢去看合欢树,在母亲在世的日子里,史铁生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悲痛欲绝中不可自拔,却忽略了母亲的悲痛欲绝。直到母亲离世多年,自己在写作上小有成就,感觉人生又重新充满了希望,史铁生才敢于去面对母亲,才能够在静静地一个人呆着的时候享受悲伤。可是这个时候,母亲已然不再,连合欢树也再不能进去看一眼,这样的懊悔和内疚学生才有可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