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读通鉴论》有云:“贿赂之败国家,如鸠之必死”,说明贪污受贿的危害;相反,明代《官箴》有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廉则吏不敢欺,廉则生威。”强调了清明廉洁的价值。
古圣先贤无不崇尚廉洁奉公的情操,而贬斥贪污腐败的作风。这样的思想在一本本典籍里传承,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熠熠生辉。清代张伯行清廉刚直,从不收受礼物,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清官”。他在任巡抚时,为了拒绝送礼者,特地撰写一篇《禁止馈送檄》张贴于院门上,其文为“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淌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那些送礼者见此犀利檄文,不敢自讨没趣,悄悄离开。
小时候,我就被教育做一个正直不阿的人,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不是靠自己努力得到的东西不要。曾在家经营的店里,捡到一个精致的大钱包,我会不假思索地拿着钱包追出寻找失主,然后亲手奉还。
长大后,在教育岗位上,我坚持廉洁从教、孜孜以求。在负责学校的后勤工作时,我公正地填写晚修情况,如实地购买后勤物品,不弄虚作假,不假公济私;在做班主任工作,我不拿学生一分一毫,有时还在经济上支持班级活动与困难学生,即便节假日,我也不收取家长们任何的钱财与礼物。教学工作,是教师工作的根本,我长期钻研教学、写教学反思,改善教学方式,坚守着教师职业的纯粹,两袖清风,最终使内心回归于明净与道德。
为什么在强调更高更快更强、甚至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里,我还坚守做一个简单纯粹的老师呢?《中庸》提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即便在没有人看的时候也要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时候也要有敬畏之心,因为常常在隐蔽与细微之处更能显现出一个人的品德,所以古圣先贤告诫我们不能不谨慎,要做到防微杜渐 ,勿以恶小而为之。
习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也提到“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他强调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与廉洁文化建设,营造以文化人,以文润德,以文养廉的浓郁氛围。作为教师党员,更要不断学习,让廉洁永远驻在心里,做到诲人不倦,并用积极的思想行动在学生心理播下廉洁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