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徐老师转发到工作室群里的马丽芹老师的关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专题讲座,有一种雪中送炭的感觉,于是第一时间点开来读。
这一段时间我也在准备自己这一学期的主题交流,也与阅读有关。一直在不断地搜集整理资料,所以对“阅读”这两个字眼格外敏感。尤其是自己第一次做这样的主题交流活动,心里没底,正值彷徨之际,马丽芹老师主持的这次交流活动给我提供了一个范本,让我变得有章可循。认真读完,发现我的很多思路和马老师的不谋而合,同时马老师的很多做法也给了我许多启示,让我那些零碎的思路和想法得到了梳理,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内容。
马老师围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这一交流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交流。一是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二是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的方法。
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
1.如果说一次交流是一场心灵的旅行,那么课标就是这场旅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马老师提纲挈领,紧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展示了不同学段的课外阅读标准: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样一组数据不仅体现了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更让我反思,我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达到了吗?
2.寻找理论依据作为支撑。马老师通过名人名家吕淑湘,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几位在教育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对课外阅读的解读及做法,再次论证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这也让我想到了近期刚刚读过的《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老师的一些做法。他同样认为:阅读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它科目合起来都没它重要,阅读能力薄弱的学生,不但学科成就欠佳,也很难得到知识的乐趣。雷夫老师教过的几百个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都有不错的表现,虽然这些孩子族群、宗教、经济及文化背景完全不同,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阅读能力高超,手不释卷。雷夫老师也告诫所有的语文老师,绝对不要取消阅读时间。我们可以取消一天中所有的行程,唯独阅读例外,我们要让学生晓得,阅读能力的好坏是往后成功与否的关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雷夫老师教育的成功之一也正是抓住了“阅读”这个本。由此可见,抓好阅读,势在必行。
3.用成绩说话。从马老师的这段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所列举的不同学段的试卷试题的变化和最开始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完全对应的,也让我们明白了,考试其实就是课标的一种落实形式,依照课标来实施语文教学,孩子们的成绩一定不会差。我们再来看看课标中列举的三组数据:5万――40万――100万,为什么我们常说,三五年是一个转折点,由此不难看出,如果孩子的阅读量跟不上,1、2年级时影响还不太明显,但是到了3、4年级就会拉开距离,5、6年级将会越发明显。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很重要。
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方法
这是马老师交流的核心部分,主要从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三个方面进行分享的。这些内容图文并茂地向我们展示了马老师平常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果,马老师真是一个爱读书、善思考、扎扎实实做阅读教育的好老师。
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上,马老师开设阅读课,为了不让阅读课流于形式,马老师也想了很多办法,如:好书推荐,同学之间进行阅读交流等,真正把阅读课落到了实处。
其中马老师讲到她刚接新班时,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每天为孩子们读十分钟《雪豹悲歌》,然后让孩子们去猜测后面的故事内容,不知不觉中让阅读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马老师的这个做法引发了我的共鸣。
其次,马老师还开展了“美文赏读”“新闻播报”“好书推荐”等各种活动,图文并茂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坚持做好阅读教育老师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以及收获的喜悦。从激发到保持,再到最后通过写作落实,确实为我们语文老师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阅读指导之路。
这样的互相学习,以及在自己的准备和思考的过程中,使我不断加深了对主题交流活动的理解,这样的一个主题交流活动,既是一次汇报,又是一次反思。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反思我们的不足,然后在互相学习中,逐步完善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