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简单易学的社交常识
有哪些有用的人际交往小常识?
以下这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常识,都是我在吃亏后总结出来的。我因为不懂这些技巧常识而吃过的亏主要有:
a. 被人在背后负面评价。
b. 被一些朋友疏远,再聊已觉尴尬。
我希望看到这个答案的知友,能从中学到一些常识技巧,并应用在自己的社交生活中,避免遭遇我曾经历的社交窘境。
哪怕只有一部分知友能记住并应用这些常识技巧,或只能记住并应用其中一部分,我写这个答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1. 怎样才能让别人相信你是「对事不对人」?
当我们在给予他人的作品差评或中评时,我们往往喜欢先说一句 「我这是对事不对人噢」 或类似的话。仿佛我们说出这句话后,别人就会客观理性地对待我们之后要给出的差评或中评。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在大多数人看来,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就是对于自己的评价。否定我的作品,就是否定我这个人。也许这些人冷静下来后可能会意识到我们的评价的确是对事不对人,但在接到负面评价的那一刻,很少有人能心平气和。
针对这个问题,我现在践行一个解决方案——不单独评价一个人作品,而是去对比眼前的作品和这个人曾经的作品。
比如,当我觉得一个合作伙伴设计的一个按钮与整个页面不太搭时,我不会单单评价这个按钮的设计,我会说,我觉得你之前为 C 页面设计的 C1 按钮,和为 D 页面设计的 D1 按钮都和整个页面非常契合,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现在这个 E 页面的 E1 按钮我觉得跟整体不太搭,要不你再改一下?
基于我的经验,这种评价方式对他人的情绪冲击往往比较小,也不容易让人觉得你是通过否定他的作品在否定他这个人。
当然,有的人也许会问,如果第一次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没有参照物怎么办?
我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拿这个作品与他的其相关他闪光点去进行对比。比如,选择字体的品味对比选择配图的品味,或对于挑颜色的品味等。
2. 我们问了一个具体问题后,别人的回答的回答却很抽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种情况下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要再追问了,因为对方十有八九是不想告诉你。我来简单分析一下对方的内心想法。
张同学问李同学:「你上学期平均分多少呀?」
李同学心想,我上学期门门都上了 90 分,GPA 4.0,但是这个张同学好像没一门上 80 分。
我如果直接说了,会不会让他感觉不痛快,觉得我在炫耀?就算真的要说,用什么语气说比较好?哎,好麻烦,不说算了。但他都问了我总不能不回答。看来,我只能泛泛而答了。
于是,李同学就回答:「还不错吧。」
这时,机智的张同学应该就此打住,而不是追问:「不错是多少呀?」
3. 怎样向他人寻求帮助,他人才会更愿意帮我们?
a. 让别人知道你已经做了许久的前期资料搜寻。实在是有个点搞不懂,解决不了,才寻求帮助。
b. 具体描述你的问题,以及你所需要的帮助。如果对方意识到他需要像剥洋葱一样,一次又一次和你对话,才能了解你的意图以及提供帮助的难度,那么他帮助你的意愿就会大大下降。
c. 如果对方没有时间或精力寻求帮助,可以询问对方是否有其他渠道可以获得帮助,比如某个论坛,某个网站,或者某个人。
本条建议尤其适合应用在向不太熟的人寻求帮助时。
4. 我们真的有很多朋友吗?
其实我们认识的许多人最终都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因为友谊的建立需要信任,而信任往往需要两个人互相不断解决对方的痛点才能逐渐建立。
考虑到我们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我们能拥有的真正的朋友往往不会太多(所以一定要珍惜友谊)。
茫茫人海,为什么范晨同学与李冰冰同学成为朋友,而不是和章新宇同学成为朋友?这就是缘分,也是友谊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个道理之于社交生活的意义就是,不要随便认为别人是你的朋友,更不要随便要求别人以朋友的标准来对待自己。
如果我们在与一个萍水相逢的人相处时,始终生活在 「对方是我的朋友」 的幻觉中,很容易既让自己内心受挫,也让对方觉得自己 「想太多」 。
5. 和别人说话时目光不时游移,别人会怎么想?
我就这个问题问过许多人,各个年龄层,各个职业的都有。大部分人都告诉我,如果别人说话时目光游移,他们会觉得对方心不在焉。
所以,为了给对方起码的尊重,我们在说话时最好看着别人的眼睛(当然,要把握好度不要直勾勾地看)。
我曾经对这点不是特别重视,总以为自己即便目光不时游移,对方也不太可能察觉。但后来我发现他人目光游移真的很容易察觉。
大家可以专门训练几次。我大概注意过三次之后,就能做到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了。这也许是很小的一个社交细节,但如果我们做不好,很容易让对方觉得我们不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