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完了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印象深的有《炸丸子》:小丸子容易炸,炸的外焦里嫩,母亲让弟弟去饭店买了一碗小丸子,几人分食,各得数十颗,解了馋瘾。《咖喱鸡》:打电话叫饭店送来,拌饭吃,汤汁都不剩。《酪》:北平的酪,夏日坐在屋前长条凳上,沁一碗酪,又香又甜又凉。《馋》:千里莼羹,未下盐豉,抗战期间,常想念家乡的羊头肉,待胜利还乡后,一冬日入夜时分听闻窗外小贩呼喊,招之入室,看他用小刀将肉片的飞薄,再从纱布底取出一只羊角,洒上孜然佐料……端着一盘片好的羊头肉,躺在被窝里,一片一片送入嘴中,不知不觉入了睡。
昨天睡前听了陆文夫的《美食家》前三章,书中的朱自治的生活真是人间质上。在苏州有大量的房产,一个人生活,早起坐黄包车去吃头汤面,吃完早餐去品茶,中午呼朋唤友去吃菜,吃完午饭去澡堂按摩消食,休养生息,晚上去酒馆品酒,下酒菜要日日不重样,雇了少年去苏州的大街小巷去寻找,少年一家免费住在朱自治的房子里,疼爱他但不明世事的奶奶嚷着要肉吃,她不明白大孙子寄回来的钱够买好多米,为什么就不能给她买点入口即化的肉,斥责儿媳不孝顺,哭得两眼泪,妈妈辩解无力,只能边挑米里的沙子边哭,少年在这两条泪河里心如刀割。一点书本文化的熏陶和贫穷的家境融到他骨子里是极度的自卑和愤怒,他不愿意帮朱自治跑腿,感觉朱自治是打发乞丐,提着篮子穿梭在苏州各角落时,地上的石子被霓虹灯照的五光十色,而一些地方昏暗死寂,穷人在垃圾箱旁捡菜皮,像影子一样活着。他心里觉得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把大火烧了朱自治的房子,看他还得意吗!客观上来讲,朱自治这个人不讨人厌,甚至读者很羡慕他的生活,他喜欢吃但不胡吃暴饮,自律有生活节奏,懂得品味,懂得消化和养生,衣着生活用品简陋朴素,不赌不嫖,一个妖冶的女人要顺路坐他的车,下车的时候他坚持要了一半的车费。免费给少年寡母住,给少年小费让他去给奶奶买肉吃,人还是不错的,正如少年的母亲,她很感激,无以回报,只能让少年帮忙跑跑腿。我想以少年当时自备又自傲的性情,即使朱自治笑容满面,和蔼可亲,他也觉得是可怜施舍而毫不领情。他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参加革命去了,奶奶在孙子没有送来肉的第三天咽气了,特殊年代的激进分子有一部分就是这样长大的吧,他不觉得人家的幸福生活是人家爸妈祖先留下来的,是人家的福分,自己家没房子穷也不是朱自治抢了的,不感激房东提供的避难所,不感激房东提供的兼职机会,心中充满高傲和愤怒,借着革命的借口,抛弃奶奶和妈妈,去追求理想去了,听得让人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