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有所建树、有所成就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意志,确定了目标与方向就不要轻易地动摇,更不能轻易改变,这是成功、成就的前提,这就是“善建者不拔”。确定了方向与目标,还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最终修复正果,这就是“善抱者不脱”。
有坚如磐石的志向,通过坚定不移的努力,最终有所建树与成就者,“子孙以祭祀不辍”,其事业和血脉才能被其徒子徒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不间断地继承、传承下来。“辍”:停止、断绝、终止。春秋时期的孔子被后人奉为至圣先师,唐代名医孙思邈被尊为药王,乔答摩悉达多被尊为释迦牟尼,他们无不是有着坚定信仰、执着追求并能够竟其一生为其事业而奋斗并大有所成的人,所以他们永远被后人所敬仰、所供奉,他们的事业也无不被其后人所继承并被不断地发扬光大。
除了类似上述的圣贤,中国传统文化的家族观与家庭观以及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非常地注重继承与传承。国家有国史,地方有方志,家族有家谱,名人有传记,这些都是传承先人事迹、文化与事业的好载体。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实老子这里所讲的“善建”与“善抱”的,并不一定非得是圣贤般的伟业,而更多的应该是一个人修行的内心,所以他紧接着就讲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建和修两个字是可以相关联的,也是可以连用的,有个词就叫“修建”,比如说哪里要修建一个体育馆、哪里要修建一个学校等。“修”字的本义原指从容装饰、精心美化,后引伸至改造、整治,又引申为学习、追求、完善等。东西坏了需要修,房子建好了要装修,所以一个人不但要善于建立目标与方向并善于抱持,还应该要持续不断地深耕于此、持续精进完善,并由小而大、由内而外地持续发扬光大。
建德而修的第一个层面,首先就应该是完善自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即要切实加强自身的修养,对于自己认定的大道、大德,要用心悟、真懂真信真用,这样所修之德才是真心之德、真修之德,才能建得起、立得住,才能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由近而远。
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建德而修的第二个层面就是要由一己而及全家,带领整个家庭甚或家族德业提升,“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如此才能够更进一步有余德而延后世。农村大门上,最多见的对联有这么一幅,“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读之家、有业有学有德,建之抱之,德必有余矣。
建德而修的第三个层面,是由“家”而“乡”。我们常常“家”“乡”并用而讲“家乡”,那是因为家在乡里而不可分也。“修之于乡,其德乃长”,就是以家所在之乡的标准、德性修养到乡里人民能够普遍认可的程度,这种德性修养才能够得以长久。
由乡里而到邦国,是建德而修的第四个层面。“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丰”的本义是草木繁盛,后引申为盛、多、大等意,以一邦一国的标准、德性修养到能够得到一邦一国所普遍认可的程度,这种德性修养才能够称得上是盛茂、恢宏、丰满的大德。
建德而修的最高层面也就是第五个层面,就是由邦国而天下。“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以天下人的最高标准要求、德性修养到能够得到天下人普遍认可的程度,这种德性修养的影响就能够遍及普天之下。历史上、现实中那些得到天下人普遍赞誉的大德之人就是典型的代表。
虞舜姚重华,年轻时就以孝行而闻名,帝尧将两个女儿嫁给他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他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他的德行得到了天下人的普遍认可,最终帝尧顺民意而禅位于他。帝舜的德性修养就是典型的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的建德而修的典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