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味道,昆明是什么味道的,我不知道。但当我站在这片土地,看见蓝天白云相映、感受到风中吹来桂花味,又香又凉、还有路过那山脚下裸露出的红色土地……这就是我所熟悉的“昆明”感觉。
我有近三年没有回到昆明,当我和哥哥决定来场旅行时,我们将目标地定在了云南。一是因为凉快,二是,我很想念昆明。
我在昆明度过了四年愉快的时光,那时我们还处在象牙塔中,父母抚育,不愁吃喝,就算是颓废,也心安理得。一天中,有课就上课,到点去食堂打饭,晚上我们不上晚自习,一周大概有两天是晚上有课的,没课的时候,大家就在宿舍,打游戏的打游戏,看综艺的看综艺,而我习惯去图书馆看书。二楼的期刊阅览室,《看天下》、《三联生活周刊》、《青年文摘》等都是我比较喜欢看的杂志。晚上九点左右回到宿舍,那个点通常很冷,我喜欢带着耳机小跑着回去,中间会经过晾衣场,一些还没来得及被收回的被单孤零零披在栏杆上,会有洗衣液的芳香味道传来。
回到宿舍,哥哥和梅通常都在打游戏,还会在游戏中说话,有时一激动,声量也会跟着大起来。寰寰也打游戏,但不怎么说话。薇呢,通常就是看综艺啦,她坐在我旁边,我有时会跟着看看。黑黑呢,和我一样,有时在图书馆泡着,懒得出去,就在宿舍看电视,我在B站看一个叫木鱼水心的UP主讲影视方面的解说,也是受她的影响。总体来说,我们六个人相处还算和睦,一般都是一起去上课,结伴去食堂,虽然不见得和每个人都十分要好,还偶有矛盾,但相处下来,也算颇有感情。
我毕业后,总会想起那段上学的时光,后来随着时光流逝,记忆变淡,回忆的频率也降低了。几年下来,我只和哥哥、薇还保持着联络,说的最多的,就是吐槽各自的公司。
后来我和哥哥约定要再来一次旅行。大学毕业前,我和她二人去了丽江、大理,当时没有去成玉龙雪山,哥哥十分遗憾,说这次一定要去。
于是,三年后,我再一次回到昆明。我和哥哥三年没见,但没有感到生疏。她养了两只锚,银渐层,一大一小,各有各的可爱,我也暂居在她家。
梅住哥哥的对面,毕业后,她们两个人都留在昆明,我到的第一天,我们三个人去吃了美蛙鱼头,蛙很鲜美,可惜鱼头太腥且不入味。
第二天,我和哥哥踏上了去丽江的旅程,还记得第一回我们去丽江,坐火车,票价不到一百元,现在买票都是高铁,二等座,单程要差不多两百元。到了丽江,我们住在了大研古镇,因为三年前是住在束河古镇,所以这次换了个地方,但都大同小异。
在客栈老板那报名去玉龙雪山,每人团票三百,乘坐蓝月谷电瓶车五十,氧气瓶六十,消费还好,只是天公不作美,碰到下雪,蓝月谷的美大打折扣,玉龙雪山处在灰蒙蒙的雾中,哥哥也大失所望。最浪费的是,那瓶氧气瓶我们也没用,团票里面包含了一瓶小的氧气瓶,我们下山的时候使劲将小的喷完,那瓶花钱买的,连包装都没拆,实在浪费。排队坐缆车时,一位大姐愤愤不平地说她还有5瓶氧气瓶都没用,她们一家四口从江西来,导游强制她们每人必须购买至少两瓶氧气瓶,我听完后,觉得真是太坑了……
因为天气不好,阴雨绵绵,我们想出去的心也跟着衰减,后来我提议要不然去看千古情得了。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后来我们决定去普者黑,这个季节荷花正美。
丽江没有直达普者黑的车,我们返回了昆明,舟车劳顿,我们休整了一天。
出发时我们祈祷不要下雨,果然晴空万里,到了景区先是乘坐了画舫,一路莲叶绵延不绝,我想,这到冬天锝挖多少藕出来啊。然后哥哥想要再坐小船,小船没有遮荫的地方,我果断拒绝。
后面我们去爬了青龙山,等下山后,我俩都半死不活的。又累又热,找了个地方坐了好久。
后面又花了二十元钱进入了私人的荷花花海去拍照,但其实这个季节花朵很少,不过就算大多数都是绿色的荷叶,也是很美的,只是真的太热了,我们连拍照都没什么心情。
普者黑到昆明往返列车很多,我们乘坐了晚上的高铁当天就回去了。
疫情又开始爆发,后面几天,我们就呆在昆明了,也不干嘛,就是每天吃吃喝喝睡睡,闲时逗逗猫,最大的运动消耗就是出去取外卖。
周一要到了,哥哥也要上班了,我们叫上梅,去吃了一家个旧烧烤,烤牛肉和烤郡肝很香。
我是晚上的票,白天我去了一趟篆新市场,吃了一碗羊肉米线,买了一些桂圆。篆新市场的门对面,再走一点点,是云南日报集团,大四下期,我在那里实习了两个月的时间。一路走着去地铁站,沿途觉得陌生,其实,我对那一片根本就不熟悉了,我熟悉的昆明,只是大学的昆明。
我想念昆明,也只是想念那一段时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