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要消失了吗?这是我听今天听到的概念。它以丧偶式育儿这个概念作为切入口,开始讲述父亲这个角色慢慢在家庭中被边缘化的状态。主要讲的是爸爸为什么总不在家庭里出现的原因。
作者介绍,父亲这个身份主要包含了五个成分,分别是供养、护佑、规训、传道、胜利。并且解释了,供养就是爸爸要能够赚钱养活太太和孩子并陪伴他们,护佑就是要能够保护太太和孩子免受天灾人祸的侵扰,规训就是能够设定家庭规则维持家庭结构,传道就是要能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胜利就是一定要比其他男人强大有力,要像个男人。
他们说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总是期望在学校里跟其他同学们比,骄傲地说“我的爸爸比你的爸爸厉害”,以此作为他自豪感的一个来源。从这里而言,作者使了个小陷阱,对的,他以父亲的胜利功能为切入点,开始论述此项的重要性,进而推论出父亲逐步消失,家庭逐渐消亡的趋势。
我们知道,在西方个别发达国家,因为社会福利很好,结果出现了大量的单亲家庭。在穷人社区里,注意,是穷人社区,男女谈恋爱、同居,女性一旦发现自己怀孕了,男性的反应往往是马上离开,而女性也并不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啥?因为政府对单亲母亲有大量的补贴啊。如果这个男人留下,组成了正常的家庭,补贴就没有了。而这个男人挣到的钱,还不见得有政府补贴高。
当然了,对于一些中产阶级而言,父亲不怎么在家出现的原因是为了承担家庭的财务负担。作者讲到,如果这个人突然意识到,就算他赚够了这个家庭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他也不可能回归家庭了,因为他作为父亲,不仅要为孩子提供钱和资源,还要让孩子为他这个父亲自豪。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做大事,受人尊重,是个体面人。所以他说:“我这个爹算是穿上了红舞鞋,一辈子也停不下来了。”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否认父亲与母亲相比较,在孩子面前出现的时长确实不够,而且从作者的角度而言,一个男人的胜利也确实对孩子拥有良好的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好像上面讲过父亲的功能有供养、护佑、规训、传道、胜利,难道父亲就真的只剩下供养和胜利的功能了吗。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陷阱,就是坐着巧妙地避开了护佑、规训、传道的这几项功能。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确实很少出现,他无法像母亲一样总能够长时间地给予陪伴,但是仔细想想,除了幼年时期的自己,等到初高中以后难道就真的很需要父母的陪伴吗?至少从我的成长经历而言,那时候的心理状态是想要冲破束缚自我独立不断生长的过程。是了,我们的叛逆期到来了。
不知道你是否被父亲拎起来打过,或者至少训斥过。母亲在我们的映像里总会是温情的样子,父亲往往会被刻画成严厉的样子,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是了,父亲还有个参与家庭特别重要的职能就是规训、传道的作用。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罗僧塔尔效应,讲的是自我暗示自我影响的投射对未来的期望奏效。同时,他也叫做谎言性权威,并且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权威的期待,可以强有力地影响人和动物。
如果缺少父亲在你的成长中的规训,你难道能够期望一个陌生人来给你点教训吗?我们最初的是非善恶观念都是源自于我们的家庭,我们模仿、学习、提炼、总结、自我实现,你这个阶段的起点就是在上一代经验总结的结果。难道不是这样吗?难道你听不见那些活得越来越像自己父亲或者母亲样子的人吗?
我认为,在现代社会里,父亲还是承担重要的供养职能,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么,他的胜利感给孩子带来的自信也很重要,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他常年不在家的借口,或者说不参与家庭分工的理由。是的,社会是在不断分工协作,产生了很多可以外包的服务,就好像家务劳动可以请保姆,就好像安全的生活环境可以找保安,就好像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出钱上很贵的学校。但是,你个人来告诉你好坏、善恶、进退、荣辱,这些价值观通过强制性的言语灌输是无法让孩童吸收并内化的,他必须在权威的身边学习、模仿才能稍微有那么点样子。而家长不断的反馈、规整才能辛苦地塑造出一个稍微能够独立人格的物种。
父亲的缺席,不只是中国有,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现代化不仅带来繁荣和富庶,也带来了一大堆人类无法适应也难以承担的东西。就好像家庭的裂变,使得婚姻关系也不如以往这样稳固了。仔细想想,以前稳固的这种强关系又是基于封闭而造成的强制性链接,现在总有点好是我们选择性的扩张,但这种状态是稳定的自由状态么,我觉得我们还会升级到一种更好的状态就是基于自我认识、自我意志的构建新社群模式。就好像家庭构建里面,父亲即享有权威角色,又需要主动吸引妻子与子女组成家庭,借用武志红老师的一句话,一切努力,只为遇见你。
祝开心。
�7����-��0�(�� �Bx�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