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面对很难为情的要求时,我们从不敢拒绝,总是去迎合对方呢?
一方面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毕竟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担心拒绝会让对方难堪。为了避免矛盾和冲突,便选择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满足对方的要求。
在心理学中,这种一味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个性,被称为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大多是源自童年的创伤,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只有满足了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他们的关爱和赞赏,否则会被父母大肆地否定和批判。
比如,曾看到一个新闻,有个男孩的数学成绩没有达到95分,妈妈对他拳打脚踢之后,将其丢在高速路口。
讨好型人格者,有两种显著的性格特征:
首先,害怕拒绝他人。
讨好者总是担心,如果没有尽力让对方开心,他们就会离开自己。
有类似感受的人,在生活中缺乏关爱,可能在童年时期有被亲人抛弃或伤害的经历。
其次,对失败充满恐惧
害怕失败者,内心的潜台词是,如果我没有达到对方的预期,将会让人失望,甚至遭到惩罚。
这一切,大多源自幼年犯错时,曾遭受惩罚而留下心理阴影。
多数讨好者,都过于在意外界的看法,而忽视内心的真实感受。他们习惯用别人的评判来定义自己的人生。
讨好者到底在想什么?
很多讨好者也很清楚,凡事不考虑自己的内心,总是满足别人的需求,会让人陷入痛苦的境地。
可是,当他们试图去拒绝别人时,内心的愧疚和恐惧感,又将他们拉回熟悉的讨好模式中。
周而复始,他们就像进入一个“死循环”的怪圈,无论如何努力,却始终走不出来。
这背后的原因是,他们拥有异于常人的信念和想法。
“我为了赢得爱,愿意做任何事情”
因为缺少关爱,讨好者更渴望得到爱。他们会付出一切代价,来满足对方的需求,只要能赢得爱的感觉。
在亲密关系中,讨好者的这种特质表现得尤为明显。
学妹李莉,肤白貌美,工作能力一流。可在每段感情里,她都赴汤蹈火,结果全都无疾而终,伤痕累累。
讨好者心中有一种执念,如果不满足别人的需求,就不可能获得对方的爱。为了爱,他们可以做任何事情。
可是,这种失去自我的爱,只会让对方窒息并逃离。
“别人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
讨好者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期望。他们认为,如果能知道别人想要什么并予以满足,对方肯定会给自己无条件的爱。
米基·法恩年轻时,也是讨好型人格。她曾拼命学习想成为注册会计师,满足父亲的期望,以获得安全感。
在人际交往中时,试图弄清别人的期望,以满足对方从而获得欣赏,保证爱和安全,是讨好者最常见的思考路径。
可是,很多讨好者根本没弄清楚对方的意图,就全力以赴,这样只会心力交瘁。
“我不值得人爱”
有些讨好者,认为自己天生就比别人差,不值被爱。他们会压抑自己的需求,而关注他人的诉求。
我有个朋友,最近工作忙得焦头乱额。可是,她还是没法拒绝同事的请求,经常加班到半夜帮对方修改表格。
讨好者的无价值感,会让他们拼命消耗自己,去赢得身边人的赞赏,以证明自身的价值。
3 s, [11.11.19 18:34]
“我将会被人审视和排斥”
讨好者潜意识里认为,批评是被排斥的先兆,因此对其严阵以待,就有可能机智地予以避免,以寻求认可。
心理治疗师莱斯·卡特在《不想再讨好这世界》中,对“寻求认可”这一个行为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说,在乎别人意见的人,认为如果自己不按照他人所期望的那样行事的话,就注定会被给予一个糟糕的评价。这也是讨好者常见的心理。
讨好者会情不自禁地审视四周,寻找有人需要或者被自己弄得心烦意乱的蛛丝马迹,并且对这些潜在信号异常敏感。
然后,试图去讨好对方,以让其对自己无可挑剔。
讨好的本质,是深入骨髓的低自尊
讨好型人格者,一生都在追求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被卷入冲突中。
归根到底,讨好者内心过度依赖身边人的评判和认可,缺乏独立的自尊体系。
讨好的本质,是深入骨髓的低自尊。
哈佛大学TalBen Shahar博士,认为自尊有三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分别是:
依赖型自尊和独立型自尊。
1,依赖型自尊
依赖型自尊的人,非常在意别人的态度、评价和反映,无论是选择职业还是点什么菜这样的小事,都是根据他人的认同来做决定的。
他们喜欢拿自己跟别人比较,潜意识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依赖型自尊的人,在遇到矛盾和争端时,他们会选择逃避,把主导权让给别人。宁愿放弃自己的利益和原则,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2,独立型自尊
独立自尊者,做任何事情和决定,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外人的评价和反映,他们会作为参考,但最终的标尺却是由自己来衡量的。
比如,他们关注的是,做某件事与之前相比是否有进步,有无丰富人生等。这种自尊是独立于环境、相对稳定的自尊。
他们从不被外界评判所左右,内心成熟。这就是独立型自尊,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