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读书人之境界,或曰学海无涯,或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然此乃形而下之器也,非形而上之道也。读书之最高境界,乃在于心中有物,而手中无物。
夫读书者,贵在心静。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读书之人,必先修身养性,明理格物。心中有丘壑,而后能涵养万物。此乃读书之本。
读书之道,贵在悟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夫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读书之人,当每日反思,今日所读之书,是否有所得?所悟之道,是否与圣贤之道相合?如是则读书可得其精髓,而进于高人之境。
读书之境,贵在境界。书中所言,皆人生之真理。然真理非道也,真理之所以能称之为真理,乃因其与人性相通,与天道相应。读书之人,如能以书中之道来指导生活,则生活无处不有道,人生无处不境界。
夫读书者,须以敬畏之心待之。书犹草木,各有其性。诗经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每本书皆有其独特之处,读书之人当心怀敬畏,方能得其精髓。
总之,读书之境界,非一朝一夕可得也。需以心养之,以情润之,以志成之。如是则读书之人,可登堂入室,而得其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