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的天子是一朝不如一朝,到了周景王的时候,王室财政捉襟见肘,而王室越是衰微,诸侯就越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记在心上了。本来诸侯是有义务向周天子纳贡的,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各诸侯国都只看晋、楚、齐等大国霸国的脸色行事了,谁叫你周天子是落地凤凰呢,于是周王室的日子过的愈发窘迫。
窘迫到什么程度呢?话说王室办丧事,没钱,就向鲁国求取丧葬费用。这一方面说明周王室自己经济状况很差,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号召力。像这样的事,在过去还需要周天子张嘴去要?早就有人送到门前了。周天子如日中天的时候,诸侯们会积极的、巴不得的向周天子支付费用。但时代不同了,此一时彼一时啊。
又过了几年,周王室的王畿发生饥荒,周天子没有饭吃了,又向鲁国求助,鲁国也没辙,一国的粮食有限,所以鲁国只好向宋国、卫国、齐国、郑国请籴(读迪),就是请求向王室卖粮食。而天子是不大可能出这个钱的,或许就是各诸侯国相互担待点,鲁国象征性的出点钱。
对于这样的事儿,左丘明评价说:非礼也。
诸侯不给天子上贡是非礼的,而天子直接伸手向诸侯要这些东西也是非礼的。
后来,周王室又向鲁国求金,也就是直接要钱财了。天子已经穷的没辙了,是否合乎礼数,也就不必那么较真了。
为啥总是鲁国?因为鲁国是周公建立的,从根上说,跟周王室血缘最近,当初受到的王室恩惠最多。当然,周天子薅羊毛也不能总从鲁国是身上薅,有的时候也向别的国家提出要求。
周景王十八年,王后穆去世。按照周礼,亲近的诸侯是要派人来参加葬礼的。晋国派了大夫荀跞为正使,籍谈为副使参加葬礼。葬礼结束后,周景王脱掉丧服,设宴款待荀跞和籍谈等各诸侯国的使节。
这个时候,周景王耍了个心眼,特意用鲁国进贡的壶作盛酒器,然后在敬酒的时候,以鲁壶为名,暗示晋国,应该进贡周天子了。他向荀跞说:诸侯都向王室进贡礼器,为什么独独晋国什么都没有呢?荀跞一脸尴尬,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就向籍谈拱手示意。这个副手也是一脸懵逼,勉为其难的编个理由说:这个主要是因为当初别的诸侯从周王室那里得到很多封赏,这个别的诸侯指的就是鲁国了。而我们晋国呢,地处深山边塞,与王室相隔遥远,我们基本没有受到过王室的恩典。再者说,晋国的周围都是戎狄之族,我们应付戎狄还应付不过来呢,哪有什么东西可用来进贡王室呢?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一下子就让周天子抓住了把柄,周天子是懂历史的,立刻反击道:你怎么能忘了呢,晋国的始祖唐叔,他是周武王的亲儿子,周成王的亲兄弟,难道会没赏赐吗?我记得,唐叔接受了文王的鼓和车,周武王伐商时穿的盔甲也赐给了唐叔,周襄王还把自己的车架赐给了你们晋文公,还有斧钺、香酒、勇士,还包括南阳的土地(这个南阳指的是洛邑黄河以北一带的土地)都给了晋文公,这怎么是没有赏赐呢?天子这么大的关怀,你们这么大的福分,你怎么能忘了呢?
周景王继续说:你知道你们的家族为什么称籍氏,那是因为从前你的远祖是掌握着晋国典籍的官,你是司典的官,怎么就忘了呢?
荀跞和籍谈被数落的哑口无言,羞得满脸通红。等他们走后,周景王对众大臣说:我看像籍谈这么忘本的人,后代子孙应该不会有什么出息吧!这个人只会列举一堆典故来评论事情,反而将自己祖先掌管的典籍中记载的事情给忘了!他的子孙哪里会有出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