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小人物
——《开门见山》读后
距离上一次跟着傅国涌老师读《史想录》已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是从那一本书开始,让我认识到小人物在一个时代中的力量。
这本《开门见山》是傅老师在故乡雁荡山的回忆录,从儿时的亲人写起,到求学时代,最后写了自己的读书历程。
原来也看过这种类似的家乡回忆录式的文章,打动我的是一个个零散的细节,而傅老师对所有人的回忆是放置在一个时代中,将自己家乡的命运与整个时代的命运联系起来,有了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小人物的奋斗史,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兴衰更迭。
故乡
在第一篇《山•水•穷》中,傅老师一次次在感慨大山里的时间:人无非活在时间的纵深里,暂时的拥有时间,又被时间所吞噬,时间的力量无人能够抵抗......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去考证村落出现的时间,去找寻留下足迹的祖辈,去遍访每一块有故事的石头,正如傅老师所说:“我与山,山与我,几乎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山的沉默,山的呼吸,山的坚韧,山的包容,山的寂寞,已然融入到傅老师的血液里,成为了傅老师性格的一部分。
读完第一部分,我在想我的家乡在哪里?总觉得故乡是个离我很遥远的词汇。由于是女孩,连家谱都不曾看过,老家竟更不曾回过几趟。感觉自己和老家之间是断了的。因为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在城市里长大,他们回老家的时候,我极少跟着回去,对老家的印象几乎为零。
现在想想就觉得有些可悲,这个养育了祖祖辈辈这么多人的地方,到了我这一代,竟然切断了联系。我是不是也要回去看看?重新构筑起家乡在我心中的意义?人不能忘本。
小人物
读到傅老师书中提到的父亲、娘舅以及师友,总有中感动在胸中。尤其是读到大娘舅李一瑾,甚至有几处我的泪也跟着流下来。读着李一瑾的经历,就想起了我已过世近三十年的爷爷。
小时候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曲就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爷爷每每把我抱在膝头,唱的就是这首歌。爷爷的青壮年也很坎坷,听奶奶说爷爷为了逃避抓壮丁,给前来抓人的人不少粮食。最后一次逃跑后就加入了解放军,成为了铁道兵。解放战争刚刚胜利初期,国家也不太安稳,爷爷带着奶奶跟随部队辗转了很多地方,从山东最远到了福建,奶奶是小脚,三寸金莲,真不知奶奶是如何跟随爷爷跑了这么多路的。
好不容易熬到了现世安稳,又遇上了朝鲜战争,爷爷又再一次扛枪上了战场。爷爷是命大的,爷爷说一枚炮弹打过来,前面的一个战友和后面的一个战友都被击中牺牲了,只有爷爷活了下来,但是自从那场战役过后,爷爷的耳朵被震聋了。从我小时记事起,爷爷就是带着助听器的。至今,爷爷在战场上得到的一枚枚奖章都在一个金丝绒的盒子里摆放着。
从战场上回来,爷爷也被提拔成了旅长,复员回来后一直在单位担任书记,直到离休。
爷爷一辈子不争不抢,除了脾气急,可能与当兵打过仗有关,从来不占公家的半点好处。记得小时候,爷爷的办公室里有一盒跳棋,我要拿回家玩,当时爷爷的家就在单位的家属楼里,相隔不过200米。爷爷死活不同意,说那是公家的,不是自己的。我拗不过爷爷,只好作罢。
后来赶到爷爷单位分楼房,一套靠着马路而且最里面的房子没有人愿意要,因为离着锅炉房最远,打热水不放便,扔垃圾不方便,出大门不方便,而且靠着马路近,觉得不安全。爷爷是单位书记,年龄又比较大,人缘也好,选房是排在前面的。可是爷爷就是要了大家都不要的这套房,后来奶奶埋怨爷爷,爷爷说:“咱是党员,咱得带头。”想想,如果现在的党员都是这个觉悟的话,社会也许会好很多。
爷爷的两个儿子——爸爸和小叔,后来都当了兵,也都成了党员,也都和爷爷一样的秉性,这就是言传身教吧。
傅老师在《史想录》中提到参与历史有三种方式:积极参与,不参与,介于两者之间。不参与也是一种参与,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没有人可以超越历史之外,每个人都在改变着历史的生态。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都被时代确确实实的裹挟过,做着时代的助推器,成为每一个未来的注脚。
有时想想,人生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感受,感受每一次日升,日落,人性的至善,生命的深邃。而进入生命深处,需要忍耐。我们是否在热爱着自己的热爱,是否专注纯粹的拼尽全力,是否坚守住本心不被外部干扰,回归自我,是要不断追问的。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每个人真正的去创造。
虽然生命虚无,但仍要活在时间的深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