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纲:
稻盛《心法》中经常提到“六波罗密”,分别是: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
为什么要修行“六波罗密”?
“六波罗密”是一种境界,在当下比较浮躁的中国,我们的很多企业家群体,有非常多的原罪。如果能够修行“六波罗密”,对企业、对社会,甚至对这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一种功德。
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总共包括两大模块:1、经营哲学;2、实学体系。所谓“经营哲学”,是稻盛的人生观、价值观,属于文化体系、信仰层面。
当下中国,企业遇到了信仰瓶颈:
稻盛和夫原汁原味的阿米巴,在中国实际上是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与困难,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就是稻盛非常主张先导入文化理论,再导入实学体系。
而在中国,企业群体似乎对此并不感冒,认为哲学体系过于虚无(在中国,也被称为“虚学”),自己什么实惠都没有得到,谈什么精神信仰?过于虚无。
所以,在中国进行了变通,就是先导入实学,让大家尝到甜头,再导入哲学,或者同步进行。所谓“中国特色”,我想就是这个意思。毕竟国情不一样,环境不一样,人文素质也有区别。
中国的总体物质水平其实还是属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饿着肚子讲文明也有点勉为其难,让企业主、全体员工真正得到物质上的幸福,再追求精神层面的成长和境界,是比较符合当下国情的。
而文化信仰才真正是一个国家、民族强大的根本标志,企业的思想统一、上下同欲,才是长久生存的核心条件与关键。(建议大家研究一下《曾国藩家书》,从中体文化信仰的生命力。)
如何学习“六波罗密”?如何践行?
一、布施-帮助他人:
企业家群体是精英群体,是最具备资格帮助他人的群体,所以企业家到了一定的阶段便是慈善家。另外,我们中国人讲究因果报应,帮助他人是为自己积德,为家族未来谋幸福。
我们不排除有些人做慈善就像做秀一样,但即使如此,那也是恩德一件。我建议布施先从周边的人做起,如你的高管、追随者,你的员工,你的亲朋故旧,你的家乡,再福泽更多的人和地方。
企业如果有布施的文化,相信这个公司的员工一定是幸福指数比较高的,老板一定非常关注员工的福利、精神诉求,阿米巴的一个追求就是建设幸福型企业。
二、持戒-抑制自己,防止作恶:
如果把“持戒”翻译成普通话,可以简单地理解成自律,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这句话从小就听别人讲,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反过来的,对己宽容,而无法接受他人的过错。
中国的老板普遍比较累,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无法接受部属的过错,对部属不够信任,也害怕因为过错而导致损失。所以,老板的代名词——救火队长。
但仔细想一想,老板之所以成为老板,成为优秀人士,实际上就是不断地犯错而成长起来的,不给他人错的机会,老板就永远解放不了自己,永远无法培养团队,所以,老板很苦呀!
同时,老板有了一定的成就之后,宽容之心变少了,对自己的要求也会变低,企业管理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破坏管理制度的一般是高管,破坏财务制度的一般是老板。
破坏就是一种作恶的开始,而老板往往没有人敢于指责,也容易导致作恶的不断升级。老板在企业就是皇帝,皇帝如果不学会持戒,结果可想而知,就是富不过三代。
三、忍辱-世界无常,要忍耐,要承受:
(本文待续……)
思考: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追求管理、激励、业绩、利润、人才等等,阿米巴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阿米巴同样在意精神诉求,打造幸福型企业,才有可能基业长青。我们的企业到底有什么文化底蕴呢?
正文欢迎大家评论,一起探讨和交流。若要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作者:上海柏明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黄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