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所呈现的就是一个家庭,包括家庭关系、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等等。
今天下午,学生X跑来跟我说Z同学拿了他的笔。Z同学是位女生,上学期表现不错,挺懂事的,虽然也有点男孩子的性格。我对她印象不错,加之,她父母离异,我对她又有点同情。而X同学呢,比较调皮,妈妈这学期不做事来管他。
我一开始以为是Z同学拿了他的红笔,因为Z同学是小组长,负责检查作业。正好中午又好几个组长问我借红笔,惯性思维觉得也应该是红笔。我就让X同学去跟Z同学讲让她还回去。没想到X同学还在跟Z同学理论,甚至急得要发飙了。我赶紧过去了解事情的经过,原来是在争Z同学手里的一支铅笔。
这就比较麻烦了,铅笔没有写名字,两人都说是自己的。Z同学说自己有两支这样的铅笔,X同学说Z手里的是他的。相持不下,其他同学又在地上捡到了两支铅笔,但他俩就只争这一支。我有点头大。
X同学说这支铅笔是他妈妈为他准备的,Z同学也说是妈妈为她准备的。旁边各有支持者,很难判定谁对谁错。此时我偏向于Z同学,因为同样的铅笔,又没明显的记号,“案子”比较难破,我就觉得此时笔在谁手里就归谁。
X同学不依不饶,一定要说是自己的。我把4支铅笔全部拿到讲台,并把两人一起叫了上来。细致地询问他们情况。这时我想知道到底是谁说谎了。
X同学说妈妈为他买了很多这样的铅笔,并就颜色和图案说明Z同学手上拿的是两种不同的笔。我问X同学妈妈给他买的是一样的笔吧,X说是。我再问Z同学,妈妈为她买的是一样的笔吧。Z同学迟疑了一会,说是不一样的。这里就有点奇怪了,我察觉到了Z的一丝“狡猾”。
我感觉是Z说谎了。我继续问道,妈妈是一支一支买的,还是很多一起买的?Z说是买了一大盒的。我解释道,如果是买了一大盒,那么笔正常来说是一样的,但她的2支笔是不一样的牌子。一支是得力,一支是MG。
我打电话给X的妈妈,既然家里买的是一样的,那么通过家里的铅笔来比对,就能知道是不是他的了,电话打过去,孩子妈妈说不在家,但她能辨别出来。于是我拍张发过去,对方很快就指出得力的那支是孩子的,跟X指认的相同。
我再打电话给Z的妈妈,没想到,妈妈说她不知道,要问孩子爸爸。我有了更深的判断。我继续打电话给Z的爸爸,我告诉他事情的经过,并让他多关注孩子。
我把铅笔还给了X同学,Z同学回到座位上,耳朵有点红。我解释道一样的笔拿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真的正常吗?当然不正常了。晚上我微信Z的爸爸,让他多关注孩子,虽然是件小事,但可以看出孩子的心理。爸爸跟我说孩子知道错了,下周会去跟X同学道歉。我不是想追究这件事本身,而是想让爸爸知道孩子心理上是某些变化的。爸爸说是因为对方说到妈妈。
妈妈,之前Z同学就写过“我多想为妈妈做一顿饭”。我就感受到她对妈妈的渴望。Z同学家庭关系是很复杂的,父母离异,父亲带了一个女人住家里,女人比她妈妈还大,父亲却让孩子叫她姐姐。
我无力改变他们复杂的家庭关系,只能提醒父母都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