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都有股市的新闻,今天涨了明天跌了,身边也有不少人炒股,网上的专家和股神一大堆,说的头头是道,但是一问赚了多少?都闭口不言。先不论他们说的对不对,先要看一个简单的问题:股价是否可以预测?研究股价变化的历史,是否有助于推测其未来的变化呢?
凡事皆有因果规律
当然,不是说研究了股价变化的历史,就一定能知道未来股价怎么变化,只是说,这些研究能否对预测股价有一点帮助。任何知识和研究,背后都有一个基本的信念,那就是我们能够通过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对已知现象的把握,总结出一些规律,这些规律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如果这世界的变化是随机的,人类完全没办法掌握规律,那学知识就没有意义。我们试着从科学和经济学家的视角去看一下这个问题。
预期收入流决定资产的现值
一份资产的现值,等于它收入的流水折现总和。而未来收入是没有实现的收入,因而只能是“预期中”的收入。所以,资产现值的定义,就应该进一步扩充为:资产的现值就等于预期的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
加入了“预期”这两个字非常重要,预期变了,现值就发生变化。预期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现值就什么时候发生变化。
这时我们面临的,就是两个分离的世界:一个世界是我们真实的世界、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世界。在这里,一切都按照自然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另一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世界。在那里,人们时刻在形成、比较、交换和修正对未来的预期。这些预期的变化直接决定着资产现值的变化。预期变了,现值就变;预期不变,资产的现值就不变。
消息披露过程决定价格变化节奏
那么,什么才会改变预期呢?新的信息。只要有新的信息,预期就会发生改变,也只有新的信息才能改变预期。
那些今天不知道、明天才知道的信息就是新的信息。既然是今天不知道的信息,那它一定是意外。也就是说,只有意外的消息、想不到的消息,才会改变资产现有的价格。
既然如此,资产现有价格的变化还能预测吗?不能预测,因为我们没办法在今天知道明天才会知道的信息。
只有新的消息才能够导致现有价格的变化。如果是尽人皆知的消息,那它就已经是当前的消息,是被消化了的消息,因此不可能改变资产现有的价格。
价格的波动为什么是随机的
我们以苹果树为例。苹果树每年能结10个苹果,假设来了一场暴风雨,把这棵树劈掉了一半,从明年开始它每年就只能结5个苹果了。这时我们知道,这棵树的现值减了一半。
那这棵树的现值减一半,是现在就发生,还是明年才发生?是现在马上就发生。一旦我们知道这棵树被劈掉一半以后,这棵树的现值当场就减了一半,这棵树不会等到明年结果子时才贬值。你什么时候知道消息,这棵树就什么时候贬值。
在这棵树贬值的过程中,在我们重新估算这棵树现值的过程中,有没有运用我们的生物学知识?有的,因为专家会来检查这棵树受损的程度,根据过往的经验和科学知识,做出一个准确的预测,并重新评估这棵树的现值。这时已经使用了科学知识。
但是使用科学知识的过程、消化信息的过程是非常短暂的,消化完了以后,这棵树价格的变化也仍然是随机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消息披露的过程本身是随机的,所以是不可预测的。也就是说,尽管经历了信息的消化过程,但由于信息披露的节奏是随机的,所以价格的波动也仍然是随机的。
人们对新消息做出反应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说使用科学知识的过程,消化信息的过程是非常短暂的,到底有多短呢?举一个真实的例子。2013年9月18日的下午两点,美国联邦储备局要宣布一个重大的货币政策,这个政策会对当天的市 场交易产生重大的影响。两点整消息一宣布,市场就做出了剧烈的反应。
但那一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芝加哥的市场反应,竟然比纽约的市场反应要快那么几毫秒。
要知道,消息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联邦储备局的总部发出的,这个消息传到纽约需要2毫秒,传到芝加哥需要7毫秒。因此通常每一次在华盛顿发出新的消息,都是纽约市场要比芝加哥市场早几毫秒做出反应。
但是这一次,芝加哥的反应比纽约快。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结果联邦储备局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调查这件事情,看消息是不是事前就泄漏了。消化一条消息的时间只需要几毫秒,再晚就全晚了。
想想看,我们每天辛苦加班后,回到家里洗完澡,吃完饭,打开电视听里面股评家分析未来股市的变化时,这些消息对预测股价还有价值吗?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马尔基尔曾经写过一本投资经典,名叫《漫步华尔街》,这本书不断地再版,卖了几十年,但它的中心思想没有变,它是教我们,不要再做研究了,买一揽子的股票放在那里,就等着它升值好了。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不要再相信这些所谓的抓牛股的分析师、股评家了,合理配置资产、价值投资才是关键,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把钱交给真正懂行业价值的人那里就可以了,何必妄图去预测根本无法预测的市场呢!根本就是异常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