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reator:拥有边界感是人成熟的标志之一。
为什么要有硬边界
https://www.dedao.cn/article/7EGBgdkRbn1mKgdddEVY890D3rvPOA?source=search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那种贪婪成性的恶人。怎么对付?
首先要问的是:贪婪到底是什么?贪婪是无节制的欲望,对吧?无节制的欲望,其实也就没有明确的方向。所以贪婪,不是疯狂,贪婪还包含了一种状态,叫犹豫。就是在贪婪者眼里到处都是肥肉,一时间搞不清楚要往哪里下嘴。今天我们讲的诺门坎之战里的日本人,当时就是这样的状态。北上也行,南下也行。
所以,要对付这样的贪婪者,两个办法,第一是彻底把它打服。当然一般人做不到。面对恶人,我们未必是强者。那退而求此次的办法呢?就是利用他贪婪中的犹豫,让他在第一次试探我们的时候,就遇到强大的阻力,也就是给他画出一道“硬边界”。
一遇到硬边界,恶人的犹豫就会启动,他会掉头去找别人的麻烦。日本人在诺门坎吃了亏,果然也就掉头南下,去找美国人的麻烦了。
其实,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肆意为恶,前面一定有一段故事,叫“得寸进尺”。校园霸陵,往往是从抢一块橡皮开始的;办公室性骚扰,往往是从开一次黄腔开始的。这个时候,其实一个反抗的眼神能解决的问题,如果你不做,硬边界不划,拖下去,也许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了。说白了,
恶人之所以为恶,往往是我们的一时软弱驯化出来的,是惯出来的毛病。
总结我们今天说的:
所有的贪婪本质上都是软贪婪,对付它的办法呢,就是画出一道硬边界。
边界感: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https://www.dedao.cn/article/ov5WgnrDGd8bKNdO6gJMNRm1wO264y?source=search
边界感,名词,指一个人对自己责任和义务边界的清晰认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维护这种边界的存在。
一个人怎样算是成熟?我个人认为什么时候一个人有明确的边界感,什么时候一个人就算是真正成熟了。成熟不是指智力和心理发育完毕,内心世界达到稳定平衡,而是说一个人终于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彼此之间能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
小时候父母子女之间没有什么边界感,孩子稍微大一点之后,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就不再愿意向父母倾诉所有了,他有了自己的秘密。等到孩子再大一些,父母过问他的衣着、爱好、社交生活,孩子就会不乐意了,因为他觉得父母在干涉自己的私人生活。有时候双方之间会发生冲突,其实就是孩子试图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建立边界感,但是父母已经习惯了越界,算是边界冲突。
当父母对孩子拥有了足够多的信心,认为他可以独自应对生活,彼此之间也就成为独立的个体,这时候边界就变得非常清晰,双方除了健康和经济之外,很少过问对方的私人生活。这个时候我们当然也可以说,这是父母和子女关系达到了成熟,子女也终于成熟,双方处于一种良性的关系之中。反过来说,如果父母认定子女对自己负有无限的责任,子女认定父母对自己负有无限的义务,那么孩子也就永远无法成熟,因为他根本无法脱离父母独自生存,无论到了多大年纪,他依然是父母家庭生活的附属品。
一个人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同样。有的人责任感很强,有的人关怀欲很强,这类型的人边界感会变得很弱,有时候会因此造成反感。从接受者的一方来看,责任感强可能意味着对自己的诸多干涉和挑剔,关怀欲强可能意味着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本质上是一种否定和贬低。
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几项基本假设:
假设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
假设每个人都能独立完成自己手头的事;
假设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基于这三种假设,我们和他人之间建构人际关系。没有边界感,或者说边界感不清晰,其实就是在质疑以上三个假设。无论是正面积极的做法,还是负面消极的做法,都是在认定对方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独立完成,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要么伸出手去帮助,要么去纠正。
反过来说,的确也有人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没有办法独立完成事情,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但是他们不认为这是需要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是认为他人有责任和义务来帮助自己。或者,干脆就把这一切推给别人,要求别人给出自己答案,要求别人主动揽过责任。这同样是没有边界感的体现,把他人混同于自己的父母,把自己混同于幼儿,习惯过一种最轻松的人生。
上述两种人在人群里都算是比较极端的类型,当他们单独和普通人相处的时候,带来的是紧张和不悦的人际关系。而当这两种人相遇的时候,往往结局不会很乐观,因为局面会很快变成双方都认为自己在控制这一段人际关系,最后以相互伤害告终。
所以,我支持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不认为那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首先,每个人的边界感并不相同,也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教大家如何确定边界。所以,每个人的边界是博弈之后的结果。其次,虽然我们有三条成人世界的假设,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认为,人们总是需要经过一些碰撞,最后才能发现遵循这三条假设可能冲突最少。最后,
所谓边界不就是双方力量的平衡点么?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曾遇见任何阻力,一个人总是倾向于把自己的意志力扩张到极限。遭到阻力和打击,这个人才会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已经越界,是否实质性地制造了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
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争执,朋友之间的相互指责,同事之间关于责任和争吵,都指向边界问题。我不会幻想人人都能心平气和地划分边界,自如恰当地保持边界感,越界才是生活的常态。如果忍不住要去关心他人,忍不住要去建议他人,遭到反击才能控制好这种心态。如果忍不住要别人帮忙,忍不住要归责于他人,遭到拒绝才能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什么时候冲突消失了,感觉不费吹灰之力也能维护好人际关系,什么时候就是有了边界感,也就算是成熟。
除了和他人的关系之外,边界感还要解决个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平等,不要去低估他人的能力。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要稍微复杂一些,我认为重点是控制好自我的尺寸。生活中有一种人,见到一些人间悲剧很久都不能释怀,有些时候还会产生深深的内疚。这当然可以说是天性善良,或者是天生敏感。但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释,那就是自我被放大到了相当程度,认为自己对一切都负有责任。类似的,如果自我缩得太小,又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安和凶险,对未来满心都是悲观。
对于个人和世界之间关系的真实图景,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世界极为广大,个人极为渺小。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世界对于我们自己如何折腾完全抱有一种漠不关心的心态。也就是说,不管我们如何上窜下跳,世界都不会转头过来多看我们一眼。我们和世界之间极少有任何直接联系,我们是通过我们的人际关系网络间接地和世界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存在无足轻重,但一群人组建一家公司,那么就有可能在大地上修起一栋建筑,或者服务几百万人口。我们个人能力的极限,一般就是我们所能影响到的人际网络的边缘。
所以,我不赞同在个人和世界之间建立无限联系,更不赞同在这种无限联系上添加无限责任。那种“我忘了关空调出门,就责备自己毁灭了三棵亚马逊雨林大树”的想法,我认为是一种无法承受的精神重负。忘记关空调就是忘记关空调,世界不会因此而升高一度,这是承认存在个人边界的做法。同样的,我也支持路过一辆倒在街边的共享自行车时,你走上前去把它给扶起来,而不是绕个圈子远远躲开。因为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机会,那么让世界上多一辆站好的自行车是值得做的,我们因此而对他人、对社会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并不是始终在白白享受他人的付出。
但在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的景象是一个人绕开倒在地上的自行车继续前行,心中却为非洲某国的战火而焦灼不已。然后这个人在餐桌上慷慨激昂地谈论就业公平,转身却像是呵斥奴仆一样呵斥饭店服务员。那我会认为这样的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整个世界变成了他家的后花园,同时他也不会为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而承担任何责任。你都弄不清楚他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边界,这种边界可能是无限大但同时又是无限小。
边界意味着自我限制,无论是针对他人,还是针对世界,边界感都是一种约束。在这种约束之下,关系会达成某种平衡。而在这种平衡之下,一个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这就是自由。不去控制别人,也不为他人所控制;不对全世界负责,也不回避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社会责任。那么人也就得到了解脱,去除了心灵上的压力,可以在无需伤害他人和伤害自己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活着,在别人看来那就是成熟。
不同阶段的教育怎么改变人的认知边界
https://www.dedao.cn/article/nAge3MrB5aPdV5nB7AJwD2ky4jvENQ?source=search
基础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它是让你获得在这个特定的社会中生活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一些东西,包括让你形成对世界的看法,学会一些基本方法和工具,便于将来继续学习具体的技能。
也就是说,博士也好、专家也罢,他们对未知世界认知的了解,只不过比其他人多出了一个小点而已。如果在获得这一点新知之后,依然能够全方位地看待世界,没有人会觉得他们傻。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迷信专家,也可能从原本全面看世界的视角,进入到一个角度很局限的扇形中,这就变成了盲从。
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拓展一个人认知边界的过程,到了高等教育的最前沿,你甚至会接触到开拓整个人类认知边界的机会。
这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在现代社会,如果有条件,我认为每个人还是应该上一下大学。今天的世界比过去复杂多了,我们需要对它有相对深入的全方位认识,最便捷的方式还是上大学。
至于该不该读研究生,就因人而异了。如果你将来的发展不是依赖某一个特定领域的知识,而是更多需要全方位的认知,又有机会边工作边学习,研究生可以不读;如果需要某些特定知识,工作中又没有学习的机会,那么可以考虑读,因为在学校里获得这个机会的成本较低。
至于读不读博士,对于不打算在某个维度突破人类认知的人,其实不需要。但是,如果真的想从事某个领域的研究,开拓人类的认知边界,读博士又是一条必经之路了。
三星堆铜立人:中华文化的边界有多远?
https://www.dedao.cn/article/0mPqglk6GzZwKr5L5NXMLBEO3ba2AR?source=search
遗址规模大、年代久、文物丰富,这些还不是三星堆最让人震惊的地方。关键是这些东西的形态太特别了。三星堆改写了中国上古美术史,让我们看到了上古文化的丰富与多元。
我们一起来看看三星堆遗址一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青铜立人。它也是三星堆出土的最大的青铜人像。他是谁?代表着什么呢?或许他是一位少数民族的首领,代表一个时代的法律;也有可能他是一位巫师,代表着一种神圣的力量,或对另一个世界的想象。
四川的简称这个蜀字,上面是个四字,下面是一个框,里面是一个昆虫的虫字。上半部分的四字,实际是横着画的眼睛,也叫“横目”。因此这个蜀字在古代文字中,代表的是一只长着巨大眼睛的虫,或者龙。
如果是这样的话,三星堆就不是一个与中华文化孤立的文化,而很可能是与汉族有着相当密切关系的羌蜀文化对商代文化的借鉴和演绎。
商代文化的中心在殷墟,也就是河南安阳、郑州这一带。商文化从这一带辐射出去,形成了一个大文化区域。三星堆在蜀地这片地方,起了一个传递的接力作用,最终使商朝的青铜文化传播到印度支那半岛。那么,这件精美的、令人惊叹不已的青铜器立人,就是商文化传播途中的一个实物例证,使我们看到了商文化惊人的辐射半径。
所谓的准备充分的边界在哪里呢?
https://www.dedao.cn/article/0kzlWERBr6meVb1jPaK2j7LD4Od3Zp?source=search
“边界”这个词用得好,我们要使用的关键思想正是经济学里的“边际分析(marginal analysis)”。简单地说,你应该在“准备”所花费的代价正好等于准备能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停止准备。
边际分析的一个好处是最开始的效益总是很大:你稍微准备一下,就比完全不准备要好很多;而你做无比精心的准备,并不会比“差不多”的准备好很多。这里面有个 80/20 法则,而你最好拿下能起到 80%作用的那 20%。
当然很多时候是你还想继续准备,但已经没有时间了。发射窗口已经到了,项目不能再拖了 —— 有截止日期其实是个好事儿,不然有的人真的会过度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