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所有人都有“因为错过而懊恼”的经历,其实用“错过”并不准确,因为多数时候其实是你自己主动放弃的……面对新知识、新观念的时候,不要先让“与我无关”的想法占据大脑,不妨先主动吸收,按照那个观点去做一下。做不好不要紧,但是只要你做了就会让这些观点和你产生联系,自然就有机会利用它们改变自己的生活了。
读完了我的文章之后,很多人会表示“说得太对了”。
然后呢?多半也就放在一边,然后等着下一篇“说得太对了”的文章发布。
有的时候,这种阅读的愉悦感会让人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知道了文中的内容,生活就会变得不同。
虽然一篇文章能够帮你找到自己的思维漏洞,但是那也只是帮你提个醒而已。如果你自己不去修补它,那么你始终只是知道那些漏洞的存在而已
这种让人拍腿叫好然后浑身瞬间充满斗志的文章估计很多人都读过,然而大多数人可能过了一晚就忘记了,还有的人坚持了10天后行动就慢慢消失,能真正找出自己的漏洞,然后持续改进的人少之又少。自己现在在持续改进的路上,但是当接受的观点和概念多了的时候,时间一长也会忘记,但是自己明显能感觉到自己现在想填补某一个漏洞不再像之前只是一时兴起了,自己现在也在不断通过文字来巩固这些基本的概念。
插入一条刚刚的经历,自己在微博上说“”自己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字不差阅读的好处,然后就有人和我讨论,而自己措辞了好久才发出去自己的理解,而就在刚刚,我发现自己竟然不能很好的向他人解释我最近一直在做的一字不差的阅读的意思。可见吸收了自己明白了是一回事,教给别人又是另一回事,再次验证了“教可以促进更好的学”。那位朋友帮助我再一次总结诶和理解了“一字不差阅读“的好处。
如何检验自己是不是真正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呢?
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去复述一遍读过的内容。
所有你已经知道的东西,都应该可以被你复述出来,只有这样它才算是真正融入了你的系统内,并且有机会在这里”生根发芽“。
现在自己对每天得到专栏的整理都是抄写一下原文内重要的点,然后附上自己的理解,现在再加上一部分,第二天早晨将昨天整理的专栏内容在昨天的文章下面分栏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重点内容。
我们不是不能后悔,而是不能只停留在后悔的层面。
做出后悔的事情之后就要找出自己的漏洞,要动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当自己下次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能跳出来提醒自己怎么做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不让自己后悔。
有时候我们错过,是因为觉得这件事情和自己没关系。有时候我们错过,则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面对。
我们不愿意看见别人间接或直接指出我们的不足,所以就假装没看见,”不经意“地错过了。
比起觉得和自己没关系,更可怕的是说服自己:这件事和我没关系,所以不要多想了。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貌似是一种自我保护,实际上是把自己推向更危险的地方。那些在你看来可能没关系,甚至说服自己没关系的事情,多半有一天会重新出现在你生活中,并且是你再也无法无视的形式出现。
自己大学的时候很排斥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自己眼里那就是为了挣发展分进而拿奖学金的,所以自己就”很清高“的鄙视这种活动,直到每学期最后评奖学金,自己拿到的越来越少,各种名誉也越来越少,自己才感觉不对劲。现在想想,并不是自己单纯就是不功利啊什么的,其实骨子里是怕学习之外的竞争,怕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干脆就安慰自己别人太功利了,这种不单纯的事情自己才惜的挣,然后慢慢的心里就默许了自己的这种想法——别人参加活动就是功利。自己因为这个错过的东西有多多,只有自己知道。其实并不是觉得这件事和自己没关系,而是不愿意去面对,怕竞争,怕失败罢了。这个观念如果不理清楚,自己之后还会栽坑。
读研的一个同学跟我说,本科的时候没有好好学习统计学,糊弄过去了,没想到研究生的时候统计学竟成了最重要的工具,晕,当年欠下的债没想到在这里等着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