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读谁的感情

读《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时,我一直以为它是一篇小说(惭愧,我对于一篇文章的细读从来不够,且一贯如此,教学时多凭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进行),后来发现编者是把它当做记叙文(不存在记叙文这样一种文体,但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这样分类,编者认为的该是散文)的。我纳闷起来,它太不真实了。

海鸥也好,甚至更聪明的猴类也好,它们的感情世界到底可以清晰到哪一地步?关于这样的问题,动物学家们有很多研究,大家可以查询。但是,不讲它们的感情世界丰富到何种程度,它们和人的情感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这该是不争的事实,何况是海鸥?

问题来了,如果海鸥没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如此高级的智商,文章是否有伪造的嫌疑?如果有,我们又该在改不了课文编排内容的情况下如何施教?

我不知道,这样的奇葩现象在中国语文书中不是首例,我们几乎麻木了——与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关,与我们质疑能力的丧失有关。我只能以我的可能的做法给出我的思考:

我会让孩子们去质疑课文的真实性,并像文章里那样同孩子们一起去修改课文。

修改时,我会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的感受投射到动物身上,但这时我们必须诚实的表达出这是“我觉得”、“我想”,而不是人为制造奇迹。这不会让我们的文章逊色,更不会影响我们情感的表达。——哗众取宠,是我们的一大劣根啊。

之后,和倩倩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在她对我的不断质疑中,我更看清了我一贯“不求甚解”的毛病——有那么多细节没有关注到,比如:原文的查询,在原文对照中知道了它本来是有“像”的,后来的版本中一度把“像”去掉了,告诉读者“海鸥”真有感情,现在的课本中这一处已经改了过来。

但是,问题又来了,我为什么还会有“海鸥有感情”的误读?首先,单元导读里有“动物也有爱憎”的引领;另外还有作者“我相信动物是有感情的”这句话。

前者,编者想当然了,我们的生物教材里还没有这方面的肯定描述;后者,那“相信”是主观的,和“好像”一样,都是在表达作者的情感。

这里,其实牵涉到怎么读文章,怎么读文学文章的问题,我不想展开了,只简单说:

艺术的真实,包括非虚构类的事件真实和情感真实;虚构类作品的真实是事件可能性的真实,情感的真实。[微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一) 一、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 1.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
    ZlwH阅读 1,356评论 0 3
  • 语文教学内容选定的基本原则 曹公奇 (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陕西 宝鸡721004) ...
    曹公奇本真语文阅读 6,800评论 1 33
  • 空中悠悠地飘来几朵乌云,飘过城市,飘过农村,最后飘到一个小山丘上。乌云越来越厚,大雨终于倾盆而下,在无数飘飘洒洒的...
    小肥皂sy阅读 679评论 0 4
  • 如果你是来了还会走的人,那我宁愿错过你
    沫伊ta阅读 185评论 0 0
  •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
    宁静__致远_阅读 42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