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家里待了一天,非常丧的一天。
有些时候我经常想,为什么一天没有做自己感知或认定为有意义的事就会带来心理上如此强烈的内疚与自责感呢。如果拖延症再强一点,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在自我认定要做有意义的事,迟迟动不了手,自责与内疚及自我厌恶之间演进然后循环往复,最终破罐子破摔。感觉身边很多心理状况出问题的朋友可能都在这个恶性循环里徘徊。
不过,今天说这个不是给自己不上进找借口,而是想真的探讨一下,为什么有些人会活得那么焦虑。焦虑的体质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我仔细想了一下,可能有几点心理前提。一个可能是所谓的进步史观在当下的隐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进步史观就是强调今必胜昔。今朝比过去好,未来一定比现在好。所有的落后都应该被淘汰到历史垃圾堆。所以每一天也应该是比前一天都进步。如果有一天是停滞的,那一定是个人主观意志上出了问题。人生活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更好的未来了,而不是此刻的当下。
第二个是认为人是可以被精准操控的机器。所以时时刻刻的安排都可以细致规划,结果也可以量化,每天能产出ABCD。这些ABCD导向一个小结果,然后通向一个大结果。所以如果哪一天无所事事或者无法得到进展,这一天属于失败的一天。
此外,可能还有人能自己掌控自身心情好坏,克服一切问题的这种人定胜天的念头。这意味着,一旦状态不好,克服一下,总会解决,最终逼一逼自己,总能跳出不好的状态,最终有一定的产出。
上面这几点都是我的揣测。我也有过这样的心理。倒也没有拖延症,但总觉得每一天应该被非常高效有目的性地好好利用。生活不是用来生活的,而是用来努力的。然后二十岁的自己一定比十九岁的自己强,五十岁的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达到某个终极人生目标。那个时候,朋友约我去逛街,我跟着她们在街上晃,然后突然觉得逛街浪费时间。有一阵子朋友聚会,我也会觉得浪费时间。但当时我在做多么重大的事情,学习了什么惊天动地的知识了么?其实也没有。我就是时刻觉得应该努力,应该进步,然后一边忧虑一边纠结,跟朋友交流也心不在焉,生活中也错过了不少体验的经历。
上面的那几种心理是某个阶段的我的焦虑点来源。这种时刻要计划好的思维其实形成于高考冲刺和研究生考研冲刺,每一天的任务精准量化,吃饭和睡觉都精准到了分钟。每天做完一件事都会打一个勾。我当时想在每一件事上都复制这种模式,赶紧打完一个勾,然后就能得到某种结果。但其实并不是。
大学求学阶段其实是人生中最难得的犯错和体验期,多去尝试自己适合什么,想做什么,多思考自己想要什么。行动,偶尔可以乱来一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尝试和努力。没有这些思考和尝试,每天按部就班地在那点课业的内容上做似是而非的功课和烦恼,现阶段的我极不赞成一个人在那个阶段只盯着小世界。
上面很多感触是私人体验。我当然赞成每天正能量和对自己有要求,但我也认为人之所以是人,除了活着能达到某个目标的伟大,每一天真实生活着的体验也值得歌颂和赞誉。它可以防止人划入某个以大的意义裹挟的虚无和空洞之中。
张弛有度,让自己有偶尔呼吸空气的空间,也允许自己在一些时刻不那么武装到牙齿,不那么政治正确。毕竟要是所有的意义都以结果和进步来衡量,有太多感知和触动要以落后的名义被扫进垃圾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