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雅的班主任》读书笔记

22

“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受罚后竟撒泼打滚”

越是优秀的孩子,越看重面子,这种情况的确需要我们巧妙地引导。

先要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和学生充分地共情,然后分析事件,处理问题。大致可以分四步来进行。

第一步是识别学生的情绪。

你觉得很委屈是吗?”

“哦!宝贝疼了,打针有点儿疼,是吗?”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支持、被理解,还会有安抚的效果。

第二步是和学生的情绪连接。

“是不是老师罚你抄写单词,你觉得委屈?”

“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吧,我在这里陪着你。等你觉得好一些了,我们再交流。”

第三步是找出情绪的根源。

第四步是转移消极情绪,让学生聚焦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那你想想有没有办法可以避免再犯错?”

23

她说,“女生被同学孤立后,往同学的卸妆水里兑了84消毒液”

当身边的人都排斥、孤立某个人的时候,哪怕这个人的本质并不坏,他也很容易仇视社会,产生报复之心。

分四步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第一步,带两个受伤的女生去医院做检查和治疗,确定皮肤的受损程度,陪同双方家长协商医疗费用的承担问题,建议由晓燕承担。

第二步,让晓燕暂时回家,

一来是让时间冲淡她和同学之间的矛盾,

二来便于家长对晓燕进行教育。

第三步,趁晓燕不在学校,召开班会,让学生明白,轻视、蔑视、孤立他人,会对他人的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然后义正辞严地发表演讲。

    人类跑得不如兔子快,力气不如老虎大,也没有鹰的翅膀和狼

的牙齿。但是,为什么在面对野兽时人类往往能取胜呢?因为人类会合作。人类战胜老虎、豹子、狮子、豺狼等野兽的秘密,不是弱肉强食,而是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善意。人类能够走到现在,不是靠敌意、攻击、竞争,而是靠互相帮助:我给你尊重,我给你帮助;你也给我尊重,你也给我帮助。我们互相帮助,彼此尊重,便能降低各自

的生存成本。

第四步,班主任到晓燕家里家访,对她被孤立的处境表示同情和理解,并询问:“你现在遇到的困惑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的行为(向同学的卸妆水里兑84消毒液)对达到自己的目标有什么帮助吗?你觉得怎样做才能逐步达到自己的目标?”班主任要通过和晓燕深入地谈心,教会她今后再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如何安全地化解负面情绪,同时对她进行普法教育,让她认识到冲动是魔鬼,有时一念之差会触犯法律。

一个学生被孤立,真的不是这个学生的错,而是班里个别比较有威信的学生看这个同学不顺眼,进而号召关系好的同学一起孤立这个同学。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当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

要了。

今日金句:

"优等生的崩溃是完美主义的反噬,问题生的报复是存在感的扭曲表达。"

总结:行为是表象,需求才是本质。

引导语:您遇到过类似极端行为吗?如何透过行为看到心理需求?

在生活中确实可能遇到一些看似极端的行为,比如情绪失控的爆发、自我伤害的倾向,或是过度回避社交等。这些行为背后,往往藏着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就像一个人用激烈的方式“呼救”。

如何透过行为看到心理需求?

1.关注行为的“触发点”

极端行为很少凭空出现,比如有人因一句批评就大发脾气,可能触发点是“被否定”,背后是“渴望被认可”的需求;有人反复检查门窗到影响生活,触发点可能是“失控感”,背后是“寻求安全感”的需求。

2.观察行为的“目的”

很多极端行为是为了“解决痛苦”,只是用了错误的方式。比如孩子哭闹打滚要玩具,表面是“任性”,实际可能是“想被关注”;成年人用冷战应对矛盾,可能是“害怕冲突”,需求是“希望被理解和耐心对待”。

3.留意“重复模式”

如果一个人反复出现类似极端行为(比如一受挫就自我贬低),往往对应着长期未被满足的核心需求,可能是童年缺爱导致的“自我价值感低”,或是长期压抑带来的“情绪释放需求”。

简单说,极端行为更像一种“信号”,与其批判行为本身,不如试着问一句:“他/她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往往能更快找到问题的核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