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受罚后竟撒泼打滚”
越是优秀的孩子,越看重面子,这种情况的确需要我们巧妙地引导。
先要解决学生的情绪问题,和学生充分地共情,然后分析事件,处理问题。大致可以分四步来进行。
第一步是识别学生的情绪。
你觉得很委屈是吗?”
“哦!宝贝疼了,打针有点儿疼,是吗?”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支持、被理解,还会有安抚的效果。
第二步是和学生的情绪连接。
“是不是老师罚你抄写单词,你觉得委屈?”
“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吧,我在这里陪着你。等你觉得好一些了,我们再交流。”
第三步是找出情绪的根源。
第四步是转移消极情绪,让学生聚焦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那你想想有没有办法可以避免再犯错?”
23
她说,“女生被同学孤立后,往同学的卸妆水里兑了84消毒液”
当身边的人都排斥、孤立某个人的时候,哪怕这个人的本质并不坏,他也很容易仇视社会,产生报复之心。
分四步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第一步,带两个受伤的女生去医院做检查和治疗,确定皮肤的受损程度,陪同双方家长协商医疗费用的承担问题,建议由晓燕承担。
第二步,让晓燕暂时回家,
一来是让时间冲淡她和同学之间的矛盾,
二来便于家长对晓燕进行教育。
第三步,趁晓燕不在学校,召开班会,让学生明白,轻视、蔑视、孤立他人,会对他人的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然后义正辞严地发表演讲。
人类跑得不如兔子快,力气不如老虎大,也没有鹰的翅膀和狼
的牙齿。但是,为什么在面对野兽时人类往往能取胜呢?因为人类会合作。人类战胜老虎、豹子、狮子、豺狼等野兽的秘密,不是弱肉强食,而是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善意。人类能够走到现在,不是靠敌意、攻击、竞争,而是靠互相帮助:我给你尊重,我给你帮助;你也给我尊重,你也给我帮助。我们互相帮助,彼此尊重,便能降低各自
的生存成本。
第四步,班主任到晓燕家里家访,对她被孤立的处境表示同情和理解,并询问:“你现在遇到的困惑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的行为(向同学的卸妆水里兑84消毒液)对达到自己的目标有什么帮助吗?你觉得怎样做才能逐步达到自己的目标?”班主任要通过和晓燕深入地谈心,教会她今后再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如何安全地化解负面情绪,同时对她进行普法教育,让她认识到冲动是魔鬼,有时一念之差会触犯法律。
一个学生被孤立,真的不是这个学生的错,而是班里个别比较有威信的学生看这个同学不顺眼,进而号召关系好的同学一起孤立这个同学。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当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
要了。
今日金句:
"优等生的崩溃是完美主义的反噬,问题生的报复是存在感的扭曲表达。"
总结:行为是表象,需求才是本质。
引导语:您遇到过类似极端行为吗?如何透过行为看到心理需求?
在生活中确实可能遇到一些看似极端的行为,比如情绪失控的爆发、自我伤害的倾向,或是过度回避社交等。这些行为背后,往往藏着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就像一个人用激烈的方式“呼救”。
如何透过行为看到心理需求?
1.关注行为的“触发点”
极端行为很少凭空出现,比如有人因一句批评就大发脾气,可能触发点是“被否定”,背后是“渴望被认可”的需求;有人反复检查门窗到影响生活,触发点可能是“失控感”,背后是“寻求安全感”的需求。
2.观察行为的“目的”
很多极端行为是为了“解决痛苦”,只是用了错误的方式。比如孩子哭闹打滚要玩具,表面是“任性”,实际可能是“想被关注”;成年人用冷战应对矛盾,可能是“害怕冲突”,需求是“希望被理解和耐心对待”。
3.留意“重复模式”
如果一个人反复出现类似极端行为(比如一受挫就自我贬低),往往对应着长期未被满足的核心需求,可能是童年缺爱导致的“自我价值感低”,或是长期压抑带来的“情绪释放需求”。
简单说,极端行为更像一种“信号”,与其批判行为本身,不如试着问一句:“他/她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往往能更快找到问题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