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关于我对梁思成林徽因的认知,可能谈林徽因会比较多。
我看了央视的一个八集纪录片,讲的是梁思成林徽因,八个题目分别为父亲,天书,佛光,流亡,惨胜,荣耀,选择,古城。我还看了下面的评论,有八个字比较夺目,“伉俪学者,清者自清”。我对林徽因的误会比较多,有的是误会,有的是个人成见,对梁思成的印象就全是正面,或者说对他没有多少认知。从前对林徽因的成见,现在摒除了,通过这八集纪录片,对他们的了解更多,更深不敢谈。
从前我的观念,林徽因配不上梁思成,因为她的感情经历,让我觉得不纯洁,她会不会在感情方面太纵容自己,但一生爱过两三人,旁人是不该多加指点的。况且,在她最年轻时爱过徐志摩也是一时爱意,美好的感情。梁林的确是一对伉俪学者,他们相伴求学的确让我这俗人羡慕。从前我是觉得,林徽因不该爱徐志摩,徐志摩有妻张幼仪,张幼仪有孕,这样情景下,徐还要追求林,断然要求离婚,其实就是徐一个人的错。我从前审视林徽因,觉得她不该对徐志摩表现出爱意,尽管心存爱意,也要深埋心底。想想,爱一个人何尝不可,表现出对一个人的爱,谈不上对错,我对一个人有成见也经常变得道德婊。后来徐志摩死在赴林讲座之约的失事飞机上。徐志摩和林徽因感情未果,但此后也有很好的交情,两个诗意盎然的人,结不出那点恨,所以两个人有谈得来的交情,有了那首出了很大名气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父亲去世,只有梁思成在异国继续陪伴林徽因求学,两个人志趣相当,所以我觉得是陪伴让两个人走到一起,并有信心走完一生。他们俩在一起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两位父亲,梁启超肯定是很希望两人在一起,并且两家也是非常认可的,后来林的父亲去世,梁启超通信,劝林徽因不奔丧继续学业。
令我没想到的是梁思成报考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竟是受了林徽因的影响,而林徽因受的教育也是足够令我羡慕。才情这东西不是白来的,也并非纯天赋,各人走上一条什么道,越早觉悟越好。
梁林回国,结婚,开始事业。那个年代生活艰苦,他们一同度过了不少艰难岁月,学者们仍各自奋发,那个年代情趣颇多,是现代鸡毛小事里不包含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光标,这些光标照亮的就是这个时代里最夺目的故事。林徽因在现代比较出名,受一些文青的追捧。梁思成的成就得到更多的是专业的认可,还有人们的敬仰。我有一些朋友喜欢林徽因,如今我也想找机会读一读林徽因。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费慰梅夫妇和梁林夫妇的交往令我更加羡慕了,费正清的大名也是听闻许久,我不懂事的时候,以为他是中国人,因为国内背景,跑去美国做学问,艰深研究,有了这传世成就,谁知道人家就是美国的汉学家。我一位老师说,国外的汉学研究水平比国内高,我们有时也是踩着人家的肩膀往上探究自己的文化,尤其是美国和日本,是海外汉学研究很盛的两个国家,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了解甚至远超国人,我是有点气的,你不能自己国家没什么好研究就盗取别国的文化来研究,这是我无知时想的,国外学者因为好奇和热爱选取中华历史人文等方面的文化来研究,确实是人家的本事,想到自己的历史文化水平,离惭愧还差一截呢。文化不只属于一国人民,文化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
梁林夫妇在战争岁月艰深研究学问,不断死群国之将来建设,这精神和人格也是我辈向往。林徽因常年在病榻,思想的趣味却没被病苦扰没,写给友人的信仍是诗意盎然。很多卧病在床的人除了痛苦,除了坚持,对生命的感悟都是痛苦的,卧病在床真的是极痛苦的事,我特别不敢想自己老了以后或者以后出个什么意外,要常年卧病在床,那精神和身体都很痛苦,该怎么熬这段生命,如果有希望康复,身体能一天天变好,还有个信念支撑,若是从此离不开床,死了或许是解脱,也使精神上不再痛苦落个一干二净。
这八集纪录片之后,我才开始认识这对学者夫妇,也彻底抛弃自己在谣言里树立的偏见。至于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又娶林洙的事,我只是多感慨,个中是非,我也不清楚缘由,对林洙,我也没有资料了解,她我就不评价,从百度上搜恐怕多是博眼球的新闻,不看最好。
林徽因的许多诗我倒想拿来读一读,看纪录片里念的就觉得很优美。
这纪录片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还有建筑学产生了一定兴趣和敬畏之心,艺术的世界博大,容纳了许多精神上的流浪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