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我决心重启自己的写作之旅,并把写作视为我的第二职业,长期加以坚持。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思考近几天写作的主题和内容。有输出就要有输入。通过这段时间的写作,我发现自己在一些写作方法和素材积累上严重缺乏,于是看书就成了必经之路。我怀抱了一堆有关写作和读书的书籍回到家,正发愁从哪一本看起的时候,一本书的外封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让我眼前一亮。
问题如下:
至今读过的书,你还记得多少?
说出自己的喜欢的书很容易,但你能答出如下问题吗?
这本书讲了什么?
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看完这些问题,我信心满满地拿出一本刚读过没几天的书,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却发现自己一脸茫然。全然不记得书中讲到的重点。我开始对自己以往的读书方式产生怀疑,同时也非常好奇书中到底讲了哪些关于读书的内容,是否会对自己有帮助。
这本书叫做《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书名本身已经拥有足够的吸引力,然而当我翻看之后发现内容比题目更能引人关注。
书中把读书的过程分解为,选书、购书、读书、记录、活用等五个环节,制作读书笔记贯穿于每一个环节当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功用。
书中把罗列购书清单列入读书的方法过程中让我比较意外,作者给出的理由是“要培养带着目的去读书的目的意识”。仔细思量,选书和购书的确是读书前认真准备的活动。和其他一些小件商品一样,我们在购买图书的时候,很容易在外在营销的攻势下冲动消费。我们的心理无非是“也就几十块钱,买过之后不想读的话损失也不大”。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种情况增多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些心理压力,买过那么多的书,却都成了摆设,而且在其中基本找不到自己心仪的书籍。
所以,为了改变这种毫无目的性和计划性的购书方式,我们需要建立新的有效模式。《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读书笔记中填写购书清单。购书清单中的信息包括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
那么,我们该如何收集这些图书信息呢?“不管是在浏览报纸和杂志广告时还是在书评、地铁广告、书籍的卷末广告和新书发行的传单里发现了好书,都要随时记录下感兴趣的信息”。这样的话,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自己想读的书,并记录下来。有时候,我们只是单纯从媒体上看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人物,并不知道具体哪本书会涉及到。这时,也需要记录到笔记本上,当做随想笔记,时间合适的时候可以来到书店查找相关主题书籍。
一言以蔽之,“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列出反映自己真正需求的购书清单”,进而买到真正想读的书。
接下来是读书和记录环节。《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中把这两个环节截然分开,先是通过折页和做标记的形式明示重点内容,再开始做读书笔记。作为一个“重度强迫症”患者,我无法容忍把书折出那么多角,简直“有碍观瞻”。所以我倾向于边读书边做笔记。
书中提到的“葱鲔(wěi)火锅式”读书笔记让我印象深刻。“葱鲔(wěi)火锅”指的是葱段金枪鱼火锅,是一种“以葱和金枪鱼为材料烹制的日本特色料理”,其中葱段属于配菜(非调料)。之所以被称为“葱鲔(wěi)火锅式”读书笔记是因为这种笔记中摘抄和评论并存,并且前者和后者的关系就像是鱼肉和大葱的关系。
其中,摘抄的是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用“Ο”表示;评论则是指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用“☆”表示。
相信大家对摘抄这件事有一些抵触。看到摘抄两个字,首先映入脑海的是大量的文字书写工作——想想手都疼。我也有同样的感受,但当我坚持这个习惯读完一本书的时候,发现自己对这本书中重点内容的印象大大加深。也不会出现像本文开头描述的尴尬局面了。如果在摘抄过程中遇到比较多的文字,对非重点部分可以简写,着重突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除了摘抄,评论也必不可少。正如书中所言,“人并非无所不知而去发表演讲或者出书,而是通过演讲和出书让自己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家。”所以,当针对摘抄的重点部分发表评论的时候,我们会组织语言,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即便发现提出的观点有些模糊,自己也会积极地深入思考。说不定,这些评论就会引发一篇原创文章的诞生。
笔记中可以记录摘抄和评论,也可以记录日常中瞬间的灵感、他人的书评、新闻报道等。这时,读书笔记就变成了“思想的仓库”。当重新浏览的时候,“仓库”中素材就会成为某种思考的线索,成为原创思想的来源。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活用”环节还教会了我如何用读书笔记解决生活中的烦恼和问题。例如关于如何跳槽的问题,我就可以选择三本与“跳槽”、“职业规划”、“职场选择”等主题相关的书籍,熟读并做读书笔记,将三本书中提到的相关观点整理出来,让三本书相互“争论”,最后由我自己来做评判。
在本文的最后,我想补充一点关于网络媒体资源运用的问题。《如何阅读一本书》多次讲到从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中摘抄、裁剪重点内容,这在传统媒体兴盛时代,没有任何问题。然而现如今是网络媒体的天下,电子阅读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运用网络中(包括移动终端)海量的有用信息。我现在在做的是,当在网络中遇到有用的或感兴趣的碎片化的信息时,我会采取截屏或者收藏的方式保存,并安排时间统一打印,并粘贴在笔记本上。这样显得有些麻烦,但能够保障重要信息不被遗漏,让笔记的内容更加丰富。
不过,我所说的这一点是鸡蛋里挑骨头,无法掩饰这本书夺目的光辉。
在这个碎片化阅读泛滥的时代,深度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建立系统化的知识框架时,所有碎片化信息都会融入其中,为我们所用。所以,我们的演讲有了更多有趣的素材;我们的文字作品变得更加丰满;我们制作方案时的选择性更具多样化,案例也更加翔实。这本书就在“手把手”地教给我们如何深度阅读,同时也在提醒我们思考,如何在这个喧嚣、快节奏的时代守护一方安静的思想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