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一宗:过度爱面子
好友打电话跟我吐槽,自从儿子读了初一,就不知不觉地开始嫌弃父母了。很不幸的是,这种感觉,我也很真实的感受到了。
上个月,曾去儿子班上分享阅读绘本的方法,经过认真的准备和投入的讲解,现场看到孩子们都很专心,我也就放心了。
可我回家后,还是被儿子嫌弃了:“让你动作别那么大,表情不要那么丰富,你咋还是讲着讲着,就从台上跑到台下同学们中去讲了?”
我的天,我觉得讲课就是要生动呀,我认为做教师就是要有表演的特质,全情投入才好啊。
但青春期的孩子想法,真的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好友告诉我:“儿子嫌弃,觉得我照相照的差,还跑到班上去拍照,下次让我别来了。”
好友反问:“可我感觉,你们同学都挺喜欢我的呀?”儿子回答:“人家就是客气一下,礼貌而已啊!”
我们不得不感慨,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们一下子就变了一个样子呢。我简直都想隔着电话跟好友握手拥抱了。
都说青春期的孩子叛逆,虽然我们做父母的做好了准备,但没想到和家长冲突不断地摩擦,竟然来的这么快。
但冷静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还是能深切感受到,他们从儿童到青少年过渡时期,那种无所适从。
进入初中以后,除了极少数的孩子,大多数孩子都还是会对突然增加的科目难度表现出不适应。
很多孩子都会经历一个从过度赞誉到全面被打击的过程,这个坐着极速的滑滑梯下行之感,整个人充满着恐慌之感。
很多孩子都会出现人们常说的初一综合症,各种不适应接着会导致初二分层现象。
大部分青春期的孩子在经历这样的阵痛时,往往会出现心理不稳定的状态,感觉到自己和童年的巨大不同。
这个时候,似乎很多孩子更加注意自己的外表,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看法。
尤其是跟自己有亲密关系的家人,一言一行都会让他们和爱自己的形象一样,特别小心翼翼。
明白了这一点,加以正确的引导,反而会是父母亲和孩子增进感情的最好时机。这也是让孩子建立家庭荣誉共同体的一个极佳机会。
但是很遗憾,很多家长一味简单粗暴痛斥这种爱面子,认为是孩子的过度虚荣心,面对这样的青春期,恶习必须纠正。
总认为又爱面子又不努力先在学习成绩上提升,尽在外在一些没用的事上投入关注度,觉得这样才有面子,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
可谁不渴望成功呢?
平心而论,不是说孩子能力这件事,马上就可以快速提升到和父母期望值匹配的状态。
总让孩子用短期难以实现的目标去打击孩子,真的只会让孩子和自己的心越来越远。
02
第二宗:卫生间霸主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青春期的孩子有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常常在卫生间里一呆就是半个小时以上。
对于惜时如金的中学生父母,这简直让人抓狂又崩溃。似乎孩子给人感觉,做作业磨磨蹭蹭。休息的时候,不是去卫生间,就是在洗澡。
休息的时候所做的事儿,又都是基本人权。要是父母亲在这两件事上横加干涉,多少显得有一点,不近人情了吧。
于是,父母亲忍了又忍,只能在提醒孩子进卫生间后,缩短时间这事上狠下功夫。只听见父母亲不停的在门外催促:“快点快点”。孩子在里面从嗯嗯嗯,直到大声咆哮:“别吵了,烦死了。”
这还真不是我虚构的场景,这真是不止一个妈妈向我吐槽的画面。
记得有一次,我和我娃讨论中年男人解决生活压力。聊起了论坛里点赞最高的回答是:“下班后回家,一个人,静静的在车上呆一会,抽完一根烟再上楼。”
我娃当时就说:“以后爸爸车上要是发现烟味,我们就都装着没闻到吧。”
我心想这娃情商还可以呀。
之后,我们又讨论一篇文章里一个中年男人搞笑的段子,他经常在厕所里待着不出来,还经常自称便秘。
他老婆声讨老公:“深度怀疑,他这样只是为了逃避带娃的责任。”
为这事,夫妻俩个没少吵架,最后这位老公悲伤的仰天长叹,还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最后一个安静的角落被打扰了。”
结果这句话,被我娃记住了。
每次他在卫生间洗澡时,我催他快点出来,他都会用这一句话回复我。
“最后一个安静的角落又被打扰了。”
有时候我还挺生气,但事后想一想,其实,这也许就是孩子自我释放压力的一种方法。
这个时间里,他们可以暂时的忘掉心里的小烦恼和大烦恼,尝试着放空一下紧张的思维,这也是未来走向成人阶段,自我调节压力的开始。
有的时候,拥有一个安静角落真的很重要。或者让孩子拥有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所以,必要的暂时隔离,真的很重要。
03
第三宗:总爱爆粗口
听说现在居然有女孩子,遇到烦恼的事情,也会爆点粗口,哪怕是那些平时不像女汉子的女孩。
男孩子们就更不要说了,似乎爆粗口已经是他们潜意识里,藏匿的一种情结了。
尽管每次发生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都会反复提醒。孩子们也会有些不好意思,一段时间也会不这么做。
但似乎是表面上遗忘,但实际并没有消失的一种,存在在潜意识里的记忆。以至于在一些特定激发情绪的场景下,爆粗口仿佛成了一个无法自控的恶习。
我曾在一个心理学课上,听老师讲青春期的孩子,爆粗口往往也有一种朦胧的性感觉。
因为那些字眼和私密紧密联系,很多孩子对性的态度,还属于朦胧,但他们还不成熟的心智,隐隐觉得:“越是私密的,越能够引起反思和关注。”
我听说过一个妈妈就做得特别好。她曾经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像朋友一样的和孩子聊天。
她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什么样的场景下,人会爆粗口?那种本能的反应,是不是人与生俱来的?
当把这些问题上升到哲学问题的高度,和孩子探寻生命的本向时,渐渐的,她的孩子就会把每一次无意识的爆粗口,当作反思自己情绪的一个通道。
后来,这位妈妈跟我讲,也正是当年青春期的那次谈话契机,孩子开始对哲学产生兴趣。
读大学时,也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哲学专业。
尽管在家庭里,还是掀起了不小的风波,至少孩子的爸爸非常反对,觉得学哲学是无用的专业。
但这位妈妈凭借着对孩子的信任,以及对孩子特长的评估,认为儿子的选择是具有独立判断力的。
结果现在在一家知名公司当HR的儿子,生活得很幸福。可以说是一个生活中的智者,经常在朋友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帮助,为很多朋友出谋划策,也因此获得了很多患难之交的友情。
由此可见,被称为青春期的三宗罪,其实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不过这真的挺考验家长的智慧,毕竟正确的引导,很多时候不只是靠直觉,还需要一系列的方法。
而现实似乎也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成为一个通用的方法。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一种方法永远不可能对所有的孩子都有效。
当然,也有例外。
用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个方法对所有孩子,多少都是有效的。
这个世界,被理解应该是所有青春期孩子,都深深渴望的生命礼物。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