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分离的爱,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胚胎,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我们和孩子是怎么走过来的?
很多人在孩子小的时候并不知道如何去做一个家长,对于这个宝贵、奇特的生命,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做?那我们从蒙特梭利的敏感期角度来看看孩子的成长。
0-3岁的孩子,对光线、温度、味觉、语言等等比较敏感,这个敏感期的特点就是区分我的你的,还有就是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的感觉上,只要不舒服了他就会哭,因为他的语言发展有限,所以这种感受和情感的体验会储存在他的大脑里,构成了他小时候的记忆。
这个时候的父母是贴心的保姆式的照顾,才能给到孩子安慰、安全感。
3-6岁孩子,对行为习惯、规则、空间感、占有欲、追求完美和人际关系有特别的需求,以及他的性别意识、身份的确认等等也是这个阶段的一个特征,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有艺术家的特质,喜欢画画、讲故事等等。3-6岁孩子智力发展很快,希望自己支配自己的行为,希望得到认可。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把父母当成一个靠山,一个榜样,如果这个时候给孩子一些不舒服的体验,孩子就会比较矛盾,这就会破坏孩子在感受和思考方面的冲突,比较混乱,不知道该认同自己还是认同父母。这个阶段的父母应该往后退,做80%的父母,孩子属于他自己,属于社会,不属于我们。
6-11岁孩子,对数学逻辑、动植物实验、文化、阅读敏感,竞争意识更强,探索事物的奥秘,喜欢做实验,这个阶段孩子的特征是需要小伙伴,需要友谊,需要和人建立深度的关系,喜欢运动,需要自己的空间,发展自己的自主能力,比如做家务,洗衣服等等。
他们需要边界,有自己的思想,父母只追求听话的情况下有可能忽略孩子的需求,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如果我们忽略了他,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会受到影响。这个时候的父母应该是60%的父母。
如果在孩子早年的时候和孩子情感链接比较亲密,青春期出现问题我们基本上是能够应对的,也能够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12-18岁孩子出现叛逆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会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这其实是我们不了解孩子心理需求的表现。
青春期是孩子人生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会经历中考、高考两场很重要的考试,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孩子今后的人生走向。
所以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这一阶段的学习尤为重视,但是却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妈心理的王玮老师曾总结过,这个时代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一个“三高”的状态:高压力、高关注、高孤独。
高压力:来自于学校和家长,家长的期望还有学校排名、升学带来的压力。
高关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所有人围着一个孩子转。
高孤独:独生子女,加上父母繁重的工作,让这一代孩子极度缺乏精神方面的陪伴。
在这样三高的状态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其实更应该受到重视,但是很多家长却并不了解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一阶段需要被满足5个方面的心理需求。
1、情绪的释放与包容。
2、被尊重。
3、给予支持
4、社交和伙伴
5、释放攻击性
对于青春期孩子常见的一些问题里,大部分都能从这几点找到孩子行为偏差的原因。
比如孩子沉迷游戏,游戏既满足了孩子的社交需求,也满足了孩子在不断的升级中感受到的快感和成就,团队的协作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
一些家长经常抱怨孩子不跟自己沟通,一说话就爆发争吵,如果回想自己和孩子的互动模式,是否只是单方面的评判,否认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所需要的尊重和支持。
了解了这些,大部分的问题解决都变得有迹可循,对于家长来说,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种种叛逆的行为,也不要慌张和手足无措,当然也不需要太过自责。
有些家长说,我尊重了孩子,也尝试平等的去跟孩子沟通,但是孩子仍然不买账,依旧是个暴脾气,争吵冲突经常一触即发。
这其实也和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关。
12-18岁孩子身体发育特别明显,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激素水平变化明显,孩子变得脆弱和敏感,内心不稳定,情感体验丰富,会在意别人的看法,虚荣心开始发展,对异性萌生区别于恋爱的好感,内心希望别人关注他,希望交朋友,抗拒和父母抗拒,抗拒的不是父母的关心和爱,而是父母的啰嗦和控制。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信任孩子,关注孩子,只要孩子不出事情就好了。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需要的是做好自己,给孩子空间,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增加耐受力,让自己幸福,减少孩子的压力等等。
父母的担心会起到催眠的作用,我们越是担心孩子,孩子越是朝着我们担心的方向发展,孩子潜意识里是爱父母的,所以也会按照父母的 “评价”去发展。
孩子的今天并不代表明天,学习是终身的,我们要用一个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我们担心的时候要看看我们自己怎么了,而不是孩子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