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2日,阴晴不定,有风。是我开学上课的第一天。
课程安排在周三,是全校公选课。本来我跃跃欲试,还有点小兴奋——毕竟生娃以来就没有开过公选课了,于是提前一周就到学校预热流程,踩了点,看了教室,开车走了一遍全部流程。可是真到要上课这一天,心里还是怦怦乱跳。
我会遇见什么样的00后?千禧一代会对一个四年前备好课的上课方案感兴趣吗?“课堂派”这种虚拟课堂互动平台的加入,会否助力同学们的学习?我加入的热点事例大多关于媒介技术和艺术再现,他们会陌生吗?激动的背后是自信与自我怀疑,因此临上课之前真是心脏都要跳出来了。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既然选择了开设公选课,当然要选择面对踏进教室之后随之而来的目光和打量。为缓解紧张情绪,我打开了一首纯音乐,Short Trip Home,让自己的心绪立刻稳定下来,仿佛回归到一个人冥思的状态。这招效果很好,即使面对经过暑期技术升级的讲台操作盘,我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打开了课堂派,微信登录后开始教学。
然后是堪称行云流水的讲课、互动和点评,中途还因为答题同学的坚持而耽误了一些时间,拖慢了课堂进度——我发现自己还是不善于say no,尤其面对主动要求当众演讲、表达的同学,总怕打击了他们的信心,以后要改善。结果一堂课上下来,除了时间稍拖1分钟以外,大部分教学设计的目标基本都达到了。尤其是有一位北京来的梁同学,主动上讲台演讲,还总结出“想讲、敢讲、会讲”三个交际口才的层次,表明自己来北师大学习的目标,自学、预习和临场反应都已经是满分表现。心下感叹: 到底是皇城根儿下长大的孩子啊,眼界、格局和表达都已经超越平均水平。
不过两个班级上下来,也就一名同学如此。当然随机点名提问的几位同学,也有印象特别深刻的,比如国贸的陈外雷、法学的陈家嘉,他们是以课堂表现可圈可点给我留下印象。而以广东的邓亚飞同学为代表,给我留下的印象基于岭南文化的“实干精勤”。由此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觉得课堂表现可圈可点、明白老师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的孩子,大多来自经济发达、学习资源一流的大城市呢?
事关教育公平,容后再详述。开学第一课,有紧张,有惊喜,有意外,有收获,和“课堂派”这个虚拟空间的教学平台也相处顺利,希望日后它成为本人的得力助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