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架子三步审查法:第一步审查身形腰顶脊步六字
2018-04-14 沈家祯 和美太极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太极拳之行功心解与太极拳论意义深奥各有所谓,最容易为字而所误解,因该篇作者文及文字工正,不免全欲按照功心解以审查,架子者有无处下手之苦,致练习时与功心解常发生相背之情形。兹归纳其意、简单之字代表此二篇之意。分段行审查之法,想亦为学习此拳者所乐谈也,兹分别说明如下:
第一步审查身形腰顶脊步六字
(一)身——拳谱云,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既尾闾中正神贯顶也,乃表明太极拳之身以中正为主也,因中正则各方面均得裕,如是以应付各方面矣,倘前俯则后不应,倘左倾则右不能应,故必须中正、乃系预立安舍之地。有如车轮可以四面八方转旋也,尾闾以上腰椎以下,尤须中正不动如大纛,此太极拳必须之身法也。若身中正腰可以不鼓,松开其劲得到安而不滞、舒而能活之功也,而后车轴平正,可以支撑八面之劲,则四面俱有掤劲,可以面之应人也。倘有前俯后仰、左倾右斜等弊病发生,必有一处无掤劲,则此处当然为一缺陷矣,则车轴弯矣,其何以生旋转哉,故走架子时应注意身之易犯病,举例如下:
1:如搂膝拗步有无前俯?
2:如似封似闭有无后仰?
3:如野马分鬃有无倾斜?
4:如单鞭下势下坐时有无倾斜?
如有上列各病则不能称为太极拳之身矣。
(二)形——拳谱云: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提起精神,神不外散。乃欲神气鼓荡,先要周身无缺陷处也。总计以上所载,精气神系表现与形之内,练习太极拳者必须提起精神而鼓荡之,并使神聚意活,然后一气鼓荡、练习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牵动此车轮旋转以自如矣。倘精神提不起则现呆形,目定神散,游荡滑溜。所有动作内无意识可言,或手遮眼面、眼呆以随手走,手以外不复见,如是种种,岂能称为搏兔之形乎!因是神不活、则气不能鼓荡,而劲亦不能转换,则气不能车之转旋哉,故走架子时应审查变化之处问之如下:
1:精神能提得起否?
2:精神能否活泼而贯注、如猫之捕鼠否?
如能符合以上所问则为太极拳之形矣!
(三)腰——拳谱云:腰如车轴,腰为大纛,既气贯于顶、力运与身、回环腰际立定足跟。及刻刻留心在腰脊,腹内松净气腾然也。总计以上载,太极拳一切前后左右之运动,必须以腰主宰,如车轴旋动之离心力,乃上述以慢制快之基本法则也,倘若尾闾不能中正,则车轴弯而不能旋转,既动乃身之摇动,非由腰轴以发动也,故走架子时,应审查旋转动作是否由车轴以发动,并观腰劲有无松开如带束腰之意,并观腰至尾闾一段是否直立如大纛之屹立不动,此为审查腰之唯一条件。兹举例以问之:
1:如抱虎归山之拧腰否?
2:如撇身捶之塌腰否?
3:如玉女穿梭之松劲否?
4:如十字摆莲腿使腿时之转腰劲否?
5:如双摆莲使腿时之发腰劲否?
以上所问均能以腰为发劲之中心,乃可称太极拳之腰也。
(四)顶——拳谱云: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乃能提得起精神,则无迟滞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持身中正行大道,用意活泼,势如车轴,头容,捧气贯顶,手容,轻处顺应人也。
总计以上所载顶劲必须虚以领起,则精神自振,自然减去动作滞重之病矣。若顶不能领起,悬顶无上掤劲,势必俯仰倾斜,而身亦不能中正矣。因此连带形不活,而现呆板形矣。腰轴弯而而连滞住不转矣。故走架子时,应审查所有动作之转换,举例以问之:
1:如斜飞上步之顶劲倾否?
2;如云手换步时之顶劲摇?
3:如海底针下插时顶劲前倾否?
4:如撇身捶转身时之顶劲倾斜否?
5:如倒撵猴之转身之顶劲摇动否?
如无上例之病乃可称为太极拳之顶也!
(五)脊——拳谱云:力由脊发,牵动往来气贴脊骨,既命意源头在腰脊也,脊上也,因能如是,方可以腰为轴以手为轮也,倘气不贴背,则胸弹矣,而肩耸矣,既有动作乃手之动,而非全身之动矣,因为运动能感觉在脊背,自然为腰之劲。其弹胸耸肩之病,不求去而自去矣。故走架子时应审查牵动往来时,脊背有无波动之感,背之皮是否紧贴脊骨,发劲有无削肩,如有之则发劲当然可以从脊发矣,举例以问之:
1:如野马分鬃之开时有无贴背?
2:如搬拦捶之发劲时有无由脊而发?
3:如揽雀尾之揉手时有无揉背?
4:如闪通背之转身时有无通过其背?
5:如海底针之下插时有无拔背?
如是有之乃可称为太极拳之背矣。
(六)步——拳谱云:迈步如猫,又云步随身转,既不八不丁两股收其夹劲也。总计以上所载迈步必须如猫之行,以足跟前进虚设以放之,达到后再转实。必须身转而后随之,万不可步先转而后身随,以造成外摆裆之病,步步适合与否,足以影响脚、腿、腰之完整,故步之位置尤须放在不丁不八之间,若用丁字步则易顶裆,若用八字步则荡裆。因步之关系尤须注意于胯,若胯开则腿劲贯穿于身腰腿间,完整一气而裆园矣。园裆为太极拳独一无二之裆,如裆园则自易如猫之行矣,而放置地点也极易造成不丁不八矣。遇转时自然身先转而后步转,遇进退时自然步先进而后身进,其腰劲亦自然使得上矣。如是行之,身亦觉得有得势之意倘步不能如捕鼠之猫行先虚后实。则迈步中生顶胯之病,不易展开其劲,比如一块无蓬勃之势,内中气不易行,其腿中自无掤劲可言矣,走架子时应全力注意在步,因步为身之根,审查时应观其步是否虚领实放,乃放之位置为何,兹举例以问之:
1:如单鞭时后胯有无顶胯?
2:如手挥琵琶之步后胯有无折胯?
3:如搂膝拗步之步是否以足跟虚虚铲出而后实之?
4:如搬拦捶之转步有无身随步之弊?
5:如打虎式之步是否有折胯而出之弊?
如有之则不能称为太极拳之步矣。以上身、形、腰、顶、脊、步六项为审查太极拳第一阶段之注意矣。
太极拳架子三步审查法:第二步审查运劲、接劲、蓄劲、发劲四劲
2018-04-15 沈家祯 和美太极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一)运劲——拳谱云:运劲如抽丝,又云运劲如百炼钢,总计以上二则,一切运劲均须如抽丝,以出入如百炼钢以运劲也。
1:查抽丝而字非仅指缓缓直立而出,乃指旋转出入如来复线之徊丝形也,出为顺抽,入为逆抽,一切运动概不外乎顺逆抽丝也。其顺抽乃由足跟至手指之轴,其逆乃由手指回归至足跟之抽,其挤线乃交叉而出,交叉而出既左足右手,右足左手之谓也,其顺抽又呼之为开,逆抽又呼之为合。太极拳无一运劲可离开开合二劲,既无一非逆抽顺抽也,因为如是运劲以出入内劲乃为真正之园劲,深合太极拳义也。
2:查运劲如百炼钢,系运劲刚柔度而言,因百炼钢可成绕指之柔,惟钢之本质因柔而更加坚刚矣。可见钢愈炼,外形愈柔,而内部则愈刚也。此所谓极柔软而后极坚刚也。所以太极拳之柔并非棉花之意,此应极端分别之处也,是外柔而内刚,系生于气功,而造于掤劲,掤劲愈足,则内刚愈甚,而外面运转更柔矣。能柔能刚乃为二仪之用,方适合成为太极拳之定理也。换言之,此运转之车轮必须以钢质作之,外包以打气之橡皮圈,乃为弛驱坎坷不易折之车轮也,车轮不折则车轮自固,如是乃能以慢制快。倘能兼之,以旋转抽丝如来复线,自能以轻制重,故走架子时应审查,一切动作是否遵守此徊丝形以出入,并须观察此徊丝形,有无在中途折断之处。此审查运动线路之如何也,尤须审查内刚外柔之刚度是否为筋直之刚抑为筋涨之刚。再审查其柔是否为掤劲之柔,抑为棉花之柔,既身手内有无掤劲之谓,及掤劲之度数是否够数也。若一切动作均有掤劲,且遵徊丝形以出入,有内刚外柔之意,而后方可呼为太极拳真正运劲法也,举例之说:
1:如野马分鬃之顺逆抽丝在进退时有无折断?
2:如云手之双顺抽丝在左右转换时有无折断?
3:如倒撵猴双逆抽丝在里外时有无折断?
4:如揽雀尾只顺逆抽丝在大小时有无折断?
5:如搂膝拗步之双逆抽丝在上下时有无折断?
6:一切运动有无松开其劲既不准起努实作用也。
7:一切运动有无使劲骨起延长心意否?
8:一切运动转之刚,为长筋之刚既掤劲乎!抑为鼓劲之刚既僵劲否!
以上举例乃太极拳之十二抽丝及外柔内刚之法,如具此抽丝之劲无折断之处,并须抽达至其他,方可得到真正抽丝劲矣。如根本只会圆形园走,如平面之园,而非立体之园,则不能成为球形,何能以轻制重,此不得以太极拳运劲目之矣,或者身手内空空如也,毫无掤劲可言,此为棉花之车轮,毫无用处。亦不得以太极拳运劲目之也,故柔无掤内中不含坚刚,园形圈去内中不行抽丝,均非太极拳运劲也。
(二)接劲——拳谱云:往复须有折叠,既意欲上既寓下,有上既有下,有前既有后,有左既右也。换言之,既每一抽丝自始点时接续其他方面之抽丝,必须有折叠以弥补其间,既承上启下之接劲也,倘运动而无折叠,势必硬其内中之劲不免直矣而且断矣,太极可以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者均此折叠之功,使节节贯串,着着相连也。如遇发劲或抽丝至尽头时此折叠尤不可少,有此折叠则可得断而后连之功矣。收既是放,放既是收,亦能做到矣,故走架子动作变换时,每一着与下一着之接头处,如欲向上接先寓下以折叠之,如欲向左接先向右折叠之以此类推,四面八方以行之,则掤劲永远不断,既发劲须断亦可因此连之矣,故走架子时应审查其运动是否绵绵不断,再审查其发劲,是否断而能接,为最主要之注意点,因能接己之劲,待有经验方可进而接人之劲,以成太极拳之接骨逗榫之功也举例以下:
1:如提手接白鹤亮翅乃意上寓下之折叠。
2:如白鹤亮翅接搂膝拗步乃意下寓上之折叠。
3:如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乃意后寓前之折叠。
4:如十字手接抱虎归山乃意前寓后之折叠。
5:如琵琶手接搂膝拗步乃意前寓后之折叠。
6:如抱虎手接归山意左寓右之折叠。
以上所举六项乃因折叠可以接上着之劲,使之连贯如一,如能在一切往复处有此项折叠,弥补其中,则太极拳运动乃能圆满而绵绵矣,凡太极拳动作每一着点须慢终点须快,可以增进掤劲加大气度,至折叠时又转而为慢矣。其折叠须同一慢度,用着之快像用同一快度,走架子时其中快慢相间而不乱谓之匀清,若所有动作不分折叠与抽丝,均是同一速度,则劲别不分神朵矣,意不活泼而义无矣,何匀清之有,是以车轮不能具速慢二者之劲。何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哉。
(三)蓄劲——拳谱云:蓄劲如开弓,乃劲以曲蓄而有余等句,乃指凡欲称为弓料必须有弹性,无弹性之物,决不能作弓料也。
人之一身手足如欲有弹性,必须身手足内有掤劲也,并须全身节节能贯串如一,而内信者以气中,则弓料方可能也,若一节不能贯通,或一节内无掤劲,则开弓时,必在该节插折断矣,则开弓不能称为有弹性之弓矣。
蓄劲之路线系用与卷劲,既裹抽丝之劲也,身体各节同时以缓和之曲丝收卷其度,以脊背作弓把为领导之蓄劲,若折断一节既偏矣,不能呼之为蓄,不但不能增加弹性,反将弹性摧去无遗,走架子时应审查一举一动有无掤劲,如得俱有之功。再审查能否贯串如一此三步审查法,倘均有其功,乃可开其功,卷蓄其劲使之弹性增大,谓之张弓以待发大也,如上面三步未曾练到,则无弓料之可言,亦说不到能开不能开,举例问如下:
1:如手挥琵琶之换蓄,里顺抽丝,有无右领换之做蓄之劲也?
2:如搬拦捶之突蓄,里顺抽丝,有无由脊领起突然而蓄也?
3:如打虎式之缓蓄,里顺抽丝,有无曲转而蓄之势也?
4:如高探马之分蓄,里道顺抽丝,有无前后分蓄之劲也?
5:似封似闭之双蓄,里道顺抽丝,有无双双兼蓄之劲也?
如有之则观其弹性之大小,曲蓄之深浅,以审定弓料之强弱,及开弓度数之大小,惟无掤劲,则不易贯串卷之功效,当然也不能性矣。所以在走架子时,若只看出有运动之功,而未藏有蓄劲之势,则此种走法,可谓无技击之意矣。既或为表示儒雅起见亦有卷之意,如卷亦不具可为空空洞洞,不能称为蓄劲之架子矣。
(四)发劲——拳谱云:发劲如放箭,力由脊发等等,其发劲之作用,与蓄为连带之关系,因蓄而后发,发由蓄而生也,发得脆系由于蓄得足,以弓料强弱为断也。劲由曲蓄而有余,乃指示既用卷亦须使之有余不尽,不然易遭偏之病,故发劲时,亦须本其理以放出,而有余裕,乃为太极拳之发劲,此与其他拳术,发劲不同之点也,虽说曲中求直为奉谱所规定,乃指求直其性,非十足伸直其手也。若伸直其手则下着之劲接不上非断不可矣,若发劲后仍不直其手,则发劲虽失掤劲仍在,可以接劲以续之也。故发劲不可不断,若不断,则劲不能越出本身外,不能称发矣。但掤劲无时可断,若断势必身体俯仰无着落,有空隙易为人乘矣。开弓既由脊以领之,则放箭亦须由脊脱扣以放之,此所谓力由脊背发也,由脊之脱扣而发,乃全身中央之发也,此太极拳蓄发之定理,不容丝毫假借者也。惟现时之走架子者,多数喜将发劲隐藏于内而不显出,以示儒雅。因于表演时未尝不可,若自修时久,久行之极易养成不能发之习惯,则有害矣。既发劲不须显乎外但发之意不能不备,而放之劲不可不有也,虚则失去走架子之意义矣,走架子时应审查发劲是否走外抽丝而发出,出后有无余蓄,并审查发劲有无箭穿靶垛,以入内之意,若三者具备是为真正太极拳之发劲矣。举例于后:
1:如野马分鬃之外门上发劲。
2:如手挥琵琶之外门中发劲。
3:如单鞭下势之外门下发劲
4:玉女穿梭之内门上发劲。
5:如搬拦捶之内门中发劲。
6:如栽捶之内门下发劲。
以上四项为劲之练习标准,为太极拳特殊之情形,因此拳所以异名家之处,不在姿势之相异,乃在此项劲之运用不同耳。如运劲乃化劲之功夫,如接劲乃沾粘之功夫,如蓄劲乃引之功夫,而发劲乃击劲之功夫,四者缺一不可。在太极拳内无一动作可离此四劲也。如果接劲不上,则运动不能连贯如一;如运劲不连而无掤劲,则蓄劲不能卷;此审查如蓄劲无加重弹性之能,则发劲亦属无效矣。此审查架子最重要之阶段,如能得之,则太极拳基本功夫已经树立,不愁功夫不进,有此一步然后方可再进一步,以审查架子之全盘动作也。
太极拳架子三步审查法:第三步审查顺、沉、轻、灵四字
2018-04-16 沈家祯 和美太极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一)顺字——拳谱云:以气运身务令顺遂、方能便利从心,在运劲功夫中最为明显者,乃抽丝施转是否顺利以出入也,此顺字乃指左足跟至右手指,乃左手指至右足跟之二条线交叉路线而言也。凡拳术之动作,大都超过平日起居之动作。初学必不便利,久练之后,由不便利而进于便利,此处所云顺字,乃指此两条交叉路线之顺遂,不凹不凸,不断不续,毫无缺陷以行其顺逆两抽丝为主也,能顺遂其气以运其身,而后身可从心,以园转方也。走架子时应审查所有抽丝出入,是否顺遂。既视察其进退左右,有无将劲转换过来也。若身有缺陷处既无掤劲,无掤劲之抽丝,既在缺陷处以滞住矣,有滞则不能顺遂,以转换其劲,自不能顺遂以运其身矣。
(二)轻字——拳谱云: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换言之既顶头有掤劲,可以领起全身之劲,以减轻动作移动之重量,容易变换一切姿势此蓄劲时尤为必须之方法,盖在蓄劲时能轻,则易知人而不易为人知,可以引出对方之劲,因是自己方面变化容易,转换灵活,自无迟重之虞矣。舍己从人本为太极拳根本精神,非由轻不能感觉得重,能感觉及可懂对方劲之变化如何也,而后可以从人。在发放时,方不致发生顶抗之病也,走架子时应审查全部蓄劲时,有无减轻之功,尤须在轻中不生虚浮之弊,则头顶之掤劲亦日增矣。
(三)沉字——拳谱云:以心行气务须沉着,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等句。盖人之气功之满,则掤劲足矣,其气敛入骨髓。则身手内自觉沉重矣,故沉之主要在掤劲,掤劲之主要在气受心指挥,心者精神意志之总称也。心使气往下沉,则一切举止,乃能有沉着之功。太极拳之震足,乃试验此下掤劲之功,用心丹田作领导,使气徒然下降,沉着以落地,闻其声既可知其劲,是否沉不沉,与整不整也,能整及全体气向下沉之功已得矣。故行震足之先,必须先领全身有上掤之劲之公用,换言之欲沉必先轻,欲轻必先沉,是一举而之备。憎为现时表示儒雅者所减除,以意行之,不复震脚以验之,甚可惜也!只有前后左右之掤劲,而缺上下之掤劲,安能成球形之太极拳乎?走架子时应审查所有动作,是否沉着而行在发劲之时,是否松静其气沉着发放。如无之非迟重既虚浮,而所发之劲决不能如放箭以着靶之功矣!
(四)灵字——拳谱: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园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既一举一动变化虚实须灵敏也。太极拳初练时,多操大虚大实,功夫渐进,则相差虚实之点愈微,因虚实渐微,变化愈灵,此定理也。第一步求两足虚实之分,凡学习太极拳者,多能注意及之。第二步求两手亦有虚实之手,右手在前意贯于右手,若右手转后,则左手在前,既须将立时致贯于前之左手,是为灵,若仍意贯于在后之右手则为滞。第三步求右手右足,左手左足之虚实也,既将处处有一虚实也,此行为最难练习,亦既车轮旋转自如之原理也,其舍己从人,偏沉则随之句,均为此项虚实之功也。在一着之内,手之缠丝上掤而转下掤,或下掤而转上掤甚易。须求其足亦能上下相呼应,在上掤时则足实,下掤时则足虚,其变换之灵敏迅速可知,此所以为难行也。走架子时应第一步审查双足变换之虚实,再审查双手变换之虚实,又再审查手与足变换之虚实。若能处处有虚实,善变换,则灵字可谓之臻上乘矣!
以上四字为太极拳走架子最上之精华,非按序而进,不易收其效,在运动中能顺遂,则为化人之劲,是为得机得势。在接劲中能灵,则可能左右逢源,是为舍己从人,在蓄劲中轻者可引人之劲,是为引进落空,在发劲中能沉,则可击人之劲,是为四两拨千斤。所以练习者,须在第一步有规模后,方可进于第二步,待到二步练习纯熟,已有习惯后,乃可进第三步,以变化第二步之劲。迄至变化灵敏,方能算已具懂人之劲之资格矣,有此资格然后才能学习推手,练习懂劲之法 待多得经验后,能熟悉人之应有习惯及技击上常用之法,至此方可明白。以慢胜快,以无力胜有力之理矣。